思念家乡描写的古诗文精选 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

  古诗短小精悍,形象生动,音韵和谐,节奏分明,是美育的好教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思念家乡的诗文,欢迎大家阅读。

  思念家乡的诗文篇1:《题齐安城楼》

  唐•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赏析】

  作者在江楼上愿望,正出神之际,忽然听到一声号角,诗人不由得猛然惊醒。“呜轧江楼角一声”,角声接连不断,岂止一声,作者言“一声”,是强调它对诗人的影响之大。“微阳潋潋落寒汀”,描写作者远眺多见。依旧是冉冉斜阳,黯淡无光,缓缓浸入江水之中。 “微”、“寒”等字均着感情色彩,实作者的主观感受。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这两句是因景生情。不要再依着栏杆苦苦眺望家乡了,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长亭,是无论如何也望不见的。诗人的家乡在长安杜陵,长安在黄州西北,按唐时计量,黄州距长安二千二百五十五里,驿站恰合“七十五”之数。明人杨慎说:“大抵牧之诗,好用数目垛积,如‘南朝四百八十寺’、‘二十四桥明月夜’、‘故乡七十五长亭’是也。”这里的数目垛积,极言家乡路远,遥不可及,则显得别致;且“七十五”放到格律诗里,就打破了原有的“二二三”节奏,变为“二三二”的特殊节奏,从声律的拗折中传达出作者情绪的不平,又是一层妙用。

  思念家乡的诗文篇2:《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赏析】

  “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秋风忽然而至,让人不知它究竟从何处而来。“萧萧送雁群”那秋风萧萧吹来,把雁群也送来了。由第二句可知,作者首句的发问,并不是为了寻根究底,探索秋风的来源,而是带有埋怨的意味,因为它送来了秋雁,送来了秋天。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这两句转换视角,由远而近,从空中的大雁转向地面的庭树。风吹庭树的沙沙声,最容易使人听见,尤其是对于独在异乡的作者来说。秋天本是一个让人悲伤的季节,对于异乡漂泊之人来说,这种悲伤中又注入了思乡的愁绪,因此显得更加深刻。秋风吹到庭树上,代表了秋的到来,也代表了时光的流逝。这真是一种令人心惊的声音。诗的前三句已经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直至“孤客最先闻”,才画龙点睛。“孤客”对外界的变化是最敏感的,因此他是最先听到了秋风声,这秋风声同时也带出了他的羁旅之思与浓浓乡愁。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

  思念家乡的诗文篇3:《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宋•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赏析】

  万俟咏说,“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这是雨打芭蕉声,带给人的惆怅。夜雨芭蕉是秋日里最撩人心绪的景象,那滴滴答答的声音像是在时时刻刻提醒人,无人慰藉你的寂寥。顾敻说,“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这是不见情人的愁闷,而李清照“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是失去爱人的痛苦,比起其他的愁绪更甚一层。

  词的上片咏芭蕉,它是那样的茂盛,层层叠叠的叶子遮盖住了庭院,一片清凉。下片写夜景,突然就转为伤心。“伤心枕上三更雨”,本来就夜深不寐,苦不堪言,可偏偏又下起了秋雨,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那点滴霖霪的雨滴打在芭蕉上,也打在了词人备受创伤的心上。“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李清照南渡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她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丈夫,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乡,这种乡愁,这种家破人亡之恨,怎不“愁损北人”?作者此时在南方,却自称“北人”,说明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同时,也暗暗流露了对南宋统治者无能的愤慨,对其偏安一隅的斥责。“不惯起来听”,这芭蕉雨的声音,实在令人难以入眠,作者只能披衣而起,孤零零地等待天亮了。

思念家乡的诗文相关文章:

1.思念家乡的诗歌朗诵稿

2.怀念家乡的诗句 思念故乡的古诗

3.描写故乡情的古诗句 关于思念故乡的诗句

4.思念家乡的古诗句 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

5.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句

6.思念家乡的诗句或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