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马克思生态哲学是研究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马克思生态哲学是最具应用价值和科学性的哲学,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漫长而综合的工程,同时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之一。它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来剖析现代人道德、社会生态和精神文明的思想文化危机根源,以寻求解决这些危机的路径与方法。在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建构相应的协调机制,在开放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实现人的心灵与生命被尊重、自然被尊重,民生与生态共赢的幸福中国美好家园。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我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理论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指南。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中国特色 生态文明

人的生命存在离不开生物的生态自然,人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生态文明。生物的生态自然讲的是水、空气和养料等,它规定与制约了人的生物属性;社会的生态文明本身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是辩证统一的,生态文明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文化也是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其中文化因子不可避免的被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不同的文化底蕴,对自然的依赖程度不同,环境对其文化的影响程度也不同,这就形成了具有明显环境特征的文化多样性,它规定与制约了人的社会属性。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一复杂、漫长而综合的工程,同时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之一。它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来剖析现代人社会生态、道德和精神文明的思想文化危机根源,以寻求解决这些危机的路径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具有深刻科学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的哲学体系,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来指导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成了必然趋势。

1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1.1科学内涵

生态哲学是理论化的生态世界观,简称生态观。在哲学史上,存在两种对立的生态观。一是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人类中心主义基于基督教的教义而形成,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二是自然中心主义生态观。自然中心主义否认了人与自然的本质,认为自然界是世界的中心和实质,一切自然物都具有天赋的生存权利。马克思和恩格斯既不赞成人类中心主义,也不赞成自然中心主义,而是在批判地吸收其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生态观。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是生态世界的主体,生态环境则是客体。是否从主体出发研究生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回答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时,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中心主义都带有片面性。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来研究生态问题,科学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辩证生态观。在马克思看来,生态世界既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持续发展的。用辩证生态观看问题,一方面,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界又是相互作用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又改变人。生态环境的改变与人类的实践是一致的。现实的生态世界是人化的自然,“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辩证生态观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生态辩证法是马克思生态哲学的根本方法。

1.2基本特点

马克思生态哲学坚持“以人为本”,从主体出发去研究和阐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从而具有人本性的特点。所谓的“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言的,是指把人作为现实世界的主体,从人的根本利益出发去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现实的生活中,人是以个体、群体等方式存在的,人的根本利益不能看作是个人或某群体的眼前的私利,它指的是全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从全人类或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不能为了私利而掠夺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坚持“以物为本”,无限度地掠夺资源,破坏环境,危害了全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聚集着社会历史的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了土地的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1】因此,必须要批判资本主义“以物为本”的观点,坚持社会主义的“以人为本”,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生态问题。

马克思生态哲学是最具科学性的生态哲学。首先,马克思生态哲学把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作为依据,按照自然科学指示的生物系统发展规律来阐述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其次,马克思生态哲学坚持走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强调指出人们必须尊重自然界,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能为了眼前私利破坏自然环境,掠夺自然资源。再次,马克思生态哲学揭示了现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发现了消除生态危机的正确途径。最后,马克思生态哲学不仅仅是最科学的生态观,还是最科学的方法论。生态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实践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的统一,是人们认识和处理生态问题的最根本方法。

实践性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最基本的特点。首先,马克思生态哲学坚持以实践为基础从而阐述人和自然的关系。传统的生态哲学脱离实践,轻视实践,因此不能正确的阐述人和自然的关系。把基督教的教义作为根据的人类中心主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实践活动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决定作用;而自然中心主义见物不见人,更是否定了实践活动在处理生态问题时的决定作用。马克思生态哲学坚持从主体出发,把实践作为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从而科学地揭示了生态世界发展最一般的规律。其次,马克思生态哲学强调了实践活动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手段。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生产实践把人和自然界联系起来,形成了现实的生态世界。正是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造成了生态危机;也正是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维持了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生态问题因生产实践活动而产生,也必须通过生产实践来解决。改革旧的生产方式,创造新的实践方法,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双丰收的必经之路。

2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邓小平指出由于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所以我国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西方如火如荼开展绿色运动的时候,我国的学者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却刚刚起步。为给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我国的学者加大了对西方绿色思潮的研究力度,但同时也受到了其非批判的实证主义态度的影响。本•阿格尔在1979年首次提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一词,如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俨然已成为西方重要的左翼思潮。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本•阿格尔、詹姆斯•奥康纳、安德烈•高兹、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戴维•佩珀、等。他们认为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主要是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市场法则与权力结构本身是生态破坏的罪恶之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虽然具体观点各不一样,但是在本质上他们都把生态批判的矛头对准了资本主义制度及它对应的生产方式,这无疑也影响了我国的生态学者。他们或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持有无批判的实证主义态度,持这类态度的学者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性等方面的因素,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这决定了他们的生态批判在其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批判,他们的生态学在其本质上是反对资本主义的。他们或直接从马克思的文献出发去寻找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的论据,罗列一些现象。无论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还是我国生态学者对于生态危机的诊断都是正确的,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的扩张主义逻辑确实会造成生态破坏。但问题的关键是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是辩证的,他既强调了资本对生态具有破坏作用,又指出了资本的“文明面”,而他们对资本的批判完全没有达到马克思的高度。马克思指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2】我们只有以辩证法的态度看待资本,这样才能够在利用资本、限制资本的过程中,让资本发挥出它最大的文明作用。尤其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更该坚持这一辩证法。

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

3.1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基础

当今世界,我们正面临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为了消除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须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马克思生态哲学虽然在一百多年前提出,但是在现代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

值。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首先,必须深入而广泛地开展研究和宣传教育,这样才能使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生态世界观。其次,必须把马克思生态哲学作为指导,在全社会普及生态科学的知识。马克思生态哲学是生态科学的哲学基础,为生态科学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再次,必须把马克思生态哲学作为理论基础,树立生态价值观。按照马克思生态哲学,人与自然界环境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和谐的生态环境符合了人类的根本利益,具有生态价值。学习马克思生态哲学,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最后,必须把马克思生态哲学作为理论基础,树立正确的生态审美观。马克思生态哲学揭示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审美关系。马克思生态哲学是树立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科学观和生态审美观的基础,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生态哲学,有助于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3.2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行动指南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把马克思生态哲学作为指导,因为马克思生态哲学为我们变革发展方式,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两型社会”指明了行动方向。首先,马克思生态哲学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真正理解“以人为本”,必须把马克思生态哲学作为指导。它强调了从主体的根本利益出发去处理生态问题和发展中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马克思生态哲学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不能只顾当代人的利益,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应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马克思生态哲学是建设“两型社会”的理论基础。所谓的“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马克思生态哲学是一种辩证的生态观,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为了经济增长无休止地掠夺自然资源,必须节约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并开发新能源,保护自然环境,从而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马克思生态哲学也是一种和谐生态观,要求我们用和谐的眼光看待生态世界,在实践过程中处理好人与生态的关系,从而实现生态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1 8 4 4年 经 济 学 哲 学 手稿 [ M] . 北 京 : 人 民 出版 社 .2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