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哪里?.doc

 荒漠化在哪里?

  荒漠化在哪里?

 林 易

  荒漠是地球五大生态系统之一它的存在使得地球气候和地理形态变得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森林、草原、湿地和众多物种。荒漠是大自然整体协同发展的必然产物。荒漠化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我们过度的生产生活方式作用于一个生态系统致使环境剧变之后所呈现出的最后形态,就是缺少生机的荒漠化。荒漠化是自然对人类文明形式的最终评价。

 《黄帝内经》上说,“诸内必形于诸外”。外在生态上的荒漠化根本原因是来自我们内在心灵的荒芜。防治荒漠化与其说是工程和技术上的举措不如说是我们对生活的检点、心灵的回归和对文明的反思。

 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我们每一点物质消耗都是地球资源的衰减。即使是理论上可再生的资源,面对地球上众多人口所带来的巨大消耗所有自然资源的有限再生都显得力不从心。在产品的末端是堆积得越来越高的垃圾山。我们正在用手里的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把活生生的美丽环境变成面目全非的垃圾填埋场。伴随着人类对技术的盲目崇拜,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享乐的泥淖,高科技推动下日新月异的物质刺激不会满足只会更加剧了人类心底贪婪和享乐的欲望。

 由这些欲望构建起的城市化文明正在成为人类文明的惟一标尺和终极追求。所有不同于它行进方向的信仰、道德、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体系,

 都成为了愚昧、落后的被改造对象。俭朴成了贫穷的标志闭塞成为宁静的解释,敬畏被说成是迷信,还有知足,意味着不思进取要被时代的车轮隆隆碾碎。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因为其物种的多样性才有了最终的稳定性。每一种人类文明都生长于一个独特的自然环境,每一种生产生活方式都与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单一的文明形式狭隘的物质追求造成自然资源巨大浪费之外,更衍生了心灵的蛮荒。人类多元的文化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大自然自我保护的又一种形式。尊重文化和价值观的多样性就是尊重自然创造的多样性。无视人类生存环境和文化的差异盲目追求单一的发展模式,也正是漠视大自然的万千差异。违背自然规律的文明模式必然遭受自然的惩罚。人类不承认外在自然和内在文化的多样性,大自然一定会呈现给我们一个最后的没有缤纷色彩的世界,那正是我们制造的荒漠化。

 户外犀牛曰:“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染。”我们信仰什么就追求什么,追求什么就制造什么,制造什么就得到什么。是要一个美丽的世界还是要一片荒芜,答案在整个人类的文明方向中,也在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里。

 种树也要搞“计划生育” 刘书润

 地球是彩色的都变成绿色,都种上树不可能,也没必要。地球陆地表面的 32.6%是森林超过草原和农田的总和。地面 90%以上的植物生物量

 是森林提供的。森林优化环境净化空气,是地球的肺。森林是绿色的代表文明的象征。但是地球是彩色的除森林外还有草原、荒漠、沙地戈壁、冻原、雪山。不可能也没必要都搞成绿色,更不必都成为森林。正如地球不可能完全没有森林一样。而森林也并非千篇一律,仅内蒙古的森林就有 53个群系。因此一味增加森林覆盖率也并非都有益处。地球的各个部位,就像人体一样,都有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轻易改变。就像不能把鼻子、眼睛都变成嘴一样。

 我国的人工林占林地面积 26%占世界发展中国家人工林面积的一半。内蒙古人均人工林居全国第一。发展人工林,很可能会成为今后林业战线的主战场。我们目前所提倡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很多也只是把农田变成人工林和人工草地给老牛卸下车再驮上包离本来面目越来越远。

 人工林造成土壤环境恶化是极普遍的现象。杉木凋落物每年每公顷231 公斤阔叶树 258 公斤。一公顷速生林每年消耗或带走 40 公斤氮 23 公斤钾 25 公斤钙 4 公斤磷,6 公斤镁。单一树种的凋落物以及它们对土壤元素选择性吸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随着树龄的增长逐渐加深。结果造成某些元素高度聚集大部分元素贫乏。

 人工林实际上和农田一样是对土地的一种强压手段作用强度大大超过严重采伐。由于物种稀少、结构简单综合效益大大降低抗灾能力大大减弱。由于野果花草缺乏昆虫和鸟类纷纷离去一旦昆虫大量发生只能用农药控制结果更加重了环境恶化。植被水土保持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乔灌草结构的复杂性和根系的密集程度。人工林大大削弱了这一功能。前几年敖汉旗一布满人工油松林的山沟发生洪水造成羊倌和羊全部遇难,而对面保留天

 然植被更陡的山沟却安然无恙。

 人工林挡风固沙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满山遍野的鱼鳞坑 由于破坏了原生植被,反而成了沙尘源。内蒙古草原造林更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做法一亩林地一天可蒸发 120 吨水干旱的草原养不起这些大肚汉水分耗尽后连以前的草原也难以维持,造成人工沙漠。即使适合种树的地方,也不是越多越好,越密越好要考虑水分和营养平衡。因此种树也要搞“计划生育”。一些荒山,低产林地只是指木材产量较低,一般封山育林就能全面恢复。大自然做得最好,而且免费。

 户外犀牛曰:生态治理不等于绿化,更不等于种树。大面积人工纯林等于绿色荒漠。种树种草不是越多越好,种树也要搞“计划生育”。种树不仅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不科学地种树,也可恶化环境,形成绿色污染,背上绿色包袱,给子孙造孽,给地球抹黑。

 生态旅游,我们准备好了吗?

 沈孝辉 老 申

 最近视点:

 “伴随着生态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生态环境的好转,内蒙古掀起了发展生态型产业的热潮,尤其是生态旅游业已迎来了春天。”内蒙古旅游业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突出“草原生态、民族文化”主题,已开发了颇具特色的草原、森林、沙漠、冰雪、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旅游产品。

 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

 生态一词对我国公众来说十年前还是冷僻的字眼,而今已遍地开花红火得很了。从不问生态到初识生态是一大进步而问题亦随之产生:我们真是懂得了生态,并按生态学的规律和原则行事了吗?就拿风行的生态旅游来说,常被旅游开发与旅游管理部门挂在嘴上,而游人也耳熟能详但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该词的涵义?有多少人当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时,能够放弃眼前利益去维护生态?又有多少人遵循自然资源保护的原则,认真做过一回生态游?事实上,我们今天的生态旅游,基本上没有超出游山玩水的旧模式,只不过是增加了不乱扔垃圾、不采摘花草之类的自我约束。但是,若仅是不扔垃圾不采花草,只能算作干净的旅游,还算不上是生态旅游。

 传统的山水风光游把大自然作为消费对象双方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即花钱享受自然。而生态旅游则对大自然充满了尊重、敬畏与关爱,双方至少是一种平等的、朋友的关系。游人在欣赏自然

 的美色的同时也在聆听自然的呼声关注和思考着环境问题。这是一种肩负着社会责任感的全新的旅游方式,既融入了环境教育,又有利于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生态意识、生态理念与生态道德,是生态旅游的核心。

 当前我国在生态旅游问题上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欠缺。一是来自旅游群体的层面,游客在旅游时不知道自己对环境究竟负有什么责任,许多人仅仅将生态旅游视为一种户外休闲娱乐活动,对吃住、行、游、购、娱等传统旅游的六大要素要求较高想玩得“舒舒服服。”一些人则希望在旅游途中也要获得都市中的享受,气不喘、汗不出、泥不沾、雨不淋、日不晒就

 能观赏到世界顶级的美妙风光。这种物质享乐型的贵族化旅游,其实是一种低层次的旅游,与生态游风马牛不相及。

 为了满足物质享乐型旅游的社会需求并借此获得丰厚经济收益,不少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部门都竭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热衷于在风景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和兴建桑拿、舞厅之类一应俱全的星级宾馆、饭店不仅助长了奢靡之风更导致了许多风景名胜区景点的“商业化”“城市化”和“人工化”。这“三化”使自然度、自然美和自然资源均遭受到令人痛心的毁损。

 内蒙古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开展旅游,外部世界的价值观、生产方式和物质产品借助旅游开发和游人的涌入,无疑会给这里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同时过多的旅游项目、旅游景点和旅游设施,又无疑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这两者的破坏很容易而恢复即便不是无法办到也将是困难和漫长的。

 蒙古民族的传统习俗与文化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晶,它的风韵与魅力构成自身的价值所在也是外来游客的兴趣所在。如果丢掉了自己民族性的优势和特色去一味迎合外界大众文化的口味搞起诸多如麻将,酒吧、舞厅、桑拿浴乃至中西式大餐之类那也就迷失了自己丧失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另一方面,正如乡土物种常常抵御不住外来物种的入侵一样,少数民族的土著文化在外来的现代文化面前也显得十分脆弱。旅游开发商和城市游客常把他们崇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带到偏远地区,并改变着那里的人们的观念和传统。当牧民发现旅游给他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使生活大为改观的同时游客也发现他们探访的对象在不同程度上已经被自己人同化

 了,失望心绪溢于言表。由此可见生态旅游既要保护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也要保护本土的文化多样性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时时刻刻不可掉以轻心。

 现代人所处的科学技术时代也是思想家们担心的人类进化长河中最危险的时代。因为当技术代替人的许多行为时人的生活方式则发生了退化并导致了体质的退化、生理机能的退化和意志的退化。大饱眼福有如大饱口福一样,是需要时间仔细品味细嚼慢咽才能吸收消化的。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如今四通八达的公路和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已使户外旅行变成了一道道眨眼即逝的“快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