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绣花功夫铺就群众致富路——X村精准扶贫材料

 用绣花功夫铺就群众致富路 ——XX 市 XX 区 XX 村党支部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西藏市 XX 区 XX 镇 XX 村,位于澜沧江畔峡谷地带,因“XX遗址”而得名。全村总面积 65.65 平方公里,下辖 XX、小扎通、直达格、崩龙雄、西岗、波西通等 6 个自然村,现有 75 户 270人,党员 34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27 户 108 人。

 2016 年以前,全村因劳动力匮乏、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交通相对闭塞,农业生产条件薄弱,贫困率发生高,一直阻碍着XX 村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启动,XX村乘着“脱贫攻坚”的春风,以增加农牧民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积极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加强支部自身建设、全面提升党员群众综合素质,深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扩大产业发展规模,探索出了一条“支部引领、党员示范、产业带动、富民兴村”的新路子。

 点准思想要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脱贫攻坚来说,这个“粮草”就是思想。

 几年前,大多数群众认为“转经能保佑全家生活幸福”,转经、朝佛便成了大多数村民长期以来的生活方式,要么去村里唯一的白塔处转经、,要么去市区的强巴林寺转经,甚至去拉萨朝

 佛,从来没有人想过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任何时候从来不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村党支部书记布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率先提出“转经转不来幸福生活,只有勤劳致富才会过上好日子”的口号,动员广大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积极组织其他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农牧民党员成立义务宣讲队,开办精准扶贫“大讲堂”,深入宣传党的惠民政策,邀请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进行致富经验交流,组织农牧民群众参加各级各类就业技能培训,经常性开展产业观摩活动,进一步拓宽群众的眼界。同时,村党支部依托“三个培养”计划,组织号召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农牧民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子,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结合全村 27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一起学政策,学技能,帮助贫困户找致富门路,定期跟进回访,交流沟通。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布嘎更是以身作则、率先示范,拿出自家一年的积蓄购买了东风货车开始跑运输,两年内净赚 3 万元并购买了第二辆运输车。看到布嘎的生活有了转变,转经、朝佛的人少了,更多人开始主动询问党的政策和致富信息,群众的观念转变了,渴求致富的眼睛亮了,“转经转不来今生的幸福生活,只有勤劳致富才会过上好日子”成为全村上下的共识。

 吹响引领号角 要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建强党支部是关键。为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党支部创业带富能力,XX 村党支部把选优配强村

 (居)班子特别是带头人作为夯实脱贫攻坚力量、发挥支部引领作用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按照“五个好”党组织目标要求,利用村(居)组织换届的有力时机,广泛宣传动员党员群众参与,深入调研、摸清民情民意,严格落实“两推两听四会议”工作法,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把一批政治素质高、群众威望高、致富带富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选进了村“两委”班子。2014 年以来,先后培养致富带头人 10 名,将致富带头人发展为党员 7 人,先后将党员致富带头人 6 人、技术能手 4 人选进村“两委”班子,不断增强村“两委”班子带富能力。

 向心力是脱贫攻坚的“动力引擎”。XX 村党支部率先示范,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以“万名村居干部文化素质提升工程”和“文化夜校”为平台,深入开展以学理论、提修养,学法律、晓政策,学技术、提本领为主要内容的“三学”活动,每周一、五学习党的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民生致富政策,提升支委会成员的综合素质,每月 10 日、20 日、30 日集体研究全村基层党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等重大问题,定期公开村党支部的决定决议、村集体收支情况、村干部的业绩考核及奖惩兑现情况,自觉接受农牧民群众的监督,团结务实、勤政为民的工作作风,受到了全村党员群众的一致称赞。作为村支部书记的布嘎充分发挥“火车头”作用,以带领干部群众脱贫致富为己任,抓班子、带队伍,找门路、拓渠道,身体力行、大胆实践,开办砂石厂、碎石场,组建农牧民施工队、运输队,带领群众走上了

 自出脱贫的致富之路。2017 年村(居)组织换届后,觉阿次仁同志上任后,接过脱贫攻击的大旗,带领群众创办生态园,建设温室大棚,开办农家乐、藏家乐,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进一步殷实。布嘎同志因为优秀的工作表现被推荐选拔录用为乡镇公务员。

 打响脱贫当头炮 因地处大山深处、道路崎岖、土路难行,生产方式单一、家庭来源仅靠简单的种植和牲畜养殖,XX 村大多数群众处于贫困线以下。要想拔穷根、摘穷帽、脱贫致富,响应国家号召、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才可能有出路。2016 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勤劳的 XX 人启动了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建造幸福家园。

 自易地扶贫搬迁以来,XX 村党支部紧紧把握时机,及时组织学习上级党委政府相关决策部署和要求,一方面通过党员大会、村民大会等形式对党员群众进行集中宣传引导,一方面分工合作、划分片区深入农牧民群众家中,对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各项安置措施、安置点规划等知识进行宣传讲解,特别对因不了解相关政策而对易地搬迁持有疑虑的群众、因自家地段和房屋条件较好,不愿意搬迁的群众,更是“三顾茅庐”,采取班子成员轮流讲、发动亲朋好友劝解等形式进行思想引导。觉阿次仁同志带头拆自家房屋并把自家的地让出来修建新村“两委”会,布嘎同志主动让出自家 3 亩多耕地修建广场,为广大群众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易地搬迁前期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得到有效解

 决。同时,为科学选定新址,党支部适时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逐户走访摸底、了解群众意愿,及时与上级部门沟通、确定选址,并根据家庭经济实际情况严格按照每人不超过 25 平米的原则设计 5 种户型供群众选择,易地搬迁工作顺利推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让群众住得安心舒心,村党支部一班人决定,按照统一选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配套公共基础设施的“四统一”原则,建设供电、供水、排污、排水等基础设施,村组道路延伸到每家每户,村级活动场所、健身广场、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部配套建成。为了加强工程进度和质量管理,村党支部一班人更是分工协作,轮流跟进工程进度,实地监工,力求工程高质量、高水准、尽快完成。同时,党支部积极筹措资金,加强投入力度,共自筹经费 134 万余元,争取援藏资金 2366 万元,为易地扶贫安置点按期完工提供了财力支撑。2016年年底,易地扶贫安置点 29 户 110 人全部住上了新房,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 9 户 44 人。

 搬得出,也要稳得住。XX 村党支部时刻铭记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依托 XX 市“七城同创”,大力推行河长制,严格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大评比,结合“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开展“美丽乡村人人有责”环保清洁活动,修改完善《XX 村村规民约》,实施“双联户”评星定级方案,经常性开展广场健身、文艺演出等活动,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闲暇时间,家中老人会不约而同带着孩子步行来到村内

 的八宝广场,要么锻炼身体,要么和邻居一起聊天、跳跳锅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做梦也没想过能从山上搬下来,能在环境这么好的地方安家。”原住在数公里外的西噶自然村的阿旺曲西一家每次看到村党支部书记觉阿次仁总是笑着说,“感谢党,感谢政府,让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

 曾经“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刮风尘土漫天扬”的 XX 村早已不复存在,易地搬迁后的 XX 村,如凤凰涅槃般实现华丽大变身。这个曾经孕育了青藏高原史前文明的小山村蝶变为一座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在茁壮成长。

 把紧产业臂膀 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能致富,实现蝶变的 XX 村没有停下脚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XX 村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利用地理、区位和资金等优势,引导农牧民群众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搭建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光大道”。

 优势资源就是发展动力。XX 村党支部结合村情实际,利用靠近 XX 市区的优势资源,采取“支部+合作社+党员+贫困户”的管理模式,新建温室大棚 5 座,调动带领群众到生态采摘园采摘瓜果蔬菜,统一到 XX 市场进行销售,打造 XX 市区的“瓜果蔬菜基地”;创建一体化生态体验采摘园区,打造现实版“QQ农场”,让广大游客尽享种植、采摘等农家之乐;抓住 XX 市、经济开发区、XX 温泉大酒店建设契机,成立农牧民施工队、运

 输队,采取“支部+企业+贫困户”的模式,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共同创办贡姆布砂石厂、搅拌厂,实现人均增收 2500 元;鼓励建档立卡户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现累计转移就业109 人,实现人均增收 1.8 万元。

 “要想脱贫致富,只有转变思想观念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贫困的现状;也只有自己亲手做了,才会有收获。”这是建档立卡户洛松郎直同志在西藏XX市XX区举办的脱贫攻坚事迹报告上的发言。洛松郎直家中生产资源匮乏,劳动力不足,经济收入主要以打零工为主,一直都是村党支部“最牵挂”的帮扶对象。近几年来,在在党支部支持与帮扶下,洛松郎直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发挥藏式绘画特长,顺利在 XX 儿童游乐场就业,2018年家庭总收入达 30 万元,实现了脱贫摘帽,过上了幸福生活。“我们都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我从心底里感谢村党支部,感激共产党,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百姓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XX 村党员群众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村党支部一定会团结带领群众深化巩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阵地作用发挥,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把 XX 村打造成一个宜发展、宜居住、宜旅游、宜就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XX 遗址旁的小山村也将掀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