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重点内容全面解读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全文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重点内容全面解读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全文

 前言:

 第一、

 《指导纲要》

 出台的重大意义

 第二、

 《指导纲要》

 明确的劳动教育特征

 第三、

 《指导纲要》

 规定的劳动教育目标内容

 第四、

 《指导纲要》

 提出的劳动教育途径

 第五、

 《指导纲要》

 规定的劳动教育评价形式

 第六、

 《指导纲要》

 对加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

 第七、

 《指导纲要》

 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方面的具体规 定

 第八、

 《指导纲要》

 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的提出的重点内 容

 第九、

 《指导纲要》

 贯彻落实的具体要求举措

 第十、

 《指导纲要》

 的全文内容

 前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 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近日, 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 (以下简称《指导纲要》 )

 , 主要面向学校, 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 教什么、 怎么教等问题, 细化有关要求, 加强专业指导。劳动教

 育应该教什么? 有哪些教育要求和教育途径? 本文就新印发的《指导纲要》 重点内容进行全面解读!

 第一、

 《指导纲要》

 出台的重大意义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意义重大。

 《意见》 面向全社会, 全面部署劳动教育工作。

 《指导纲要》 是《意见》 的配套文件, 主要面向教育系统内部, 依据《意见》 , 细化有关要求, 重点解决劳动教育是什么、 教什么、 怎么教等问题。

 劳动教育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专业性比较强。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 必须加强专业指导。

 第二、

 《指导纲要》

 明确的劳动教育特征当前忽视劳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轻视体力劳动, 尤其是看不起普通劳动者。

 《指导纲要》 重申《意见》 提出的“以体力劳动为主, 注意手脑并用”要求, 并进一步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 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 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 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鲜明的思想性, 强调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 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 反对一切不劳而获、 崇尚暴富、 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二是突出的社会性, 要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认识社会, 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 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三是显著的实践性, 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 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 学会建设世界, 塑造自己, 实现树德、 增智、 强体、 育美的目的。

 第三、

 《指导纲要》

 规定的劳动教育目标内容依据《意见》 ,

 《指导纲要》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做了细化和具体化:一是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框架, 具体包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 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四个方面;二是明确三类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教育、 生产劳动教育、 服务性劳动教育)

 的育人价值定位;三是明确小学、 初中、 普通高中、 职业院校、 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主要内容和三类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各地和学校可以依据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 结合实际制定更为具体的劳动教育清单, 切实解决劳动教育教什么的问题。

 第四、

 《指导纲要》

 提出的劳动教育途径当前学校中有教育无劳动和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同时存在。

 《指导纲要》 从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 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在课外校外活动安排劳动实践、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四个方面明确劳动教育的途径, 特别是对劳动教育必修课、 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 每学年一次的劳动周提出了具体要求, 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切实解决有教育无劳动的问题。

 同时,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让学生扫地、 做家务, 《指导纲要》 围绕讲解说明、 淬炼操作、 项目实践、 反思交流、 榜样示范等关键环节, 加强对劳动教育方式方法的具体指导, 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 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 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切实解决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

 第五、

 《指导纲要》

 规定的劳动教育评价形式《指导纲要》 在评价改革方面突出强调三点:一是依据劳动教育目标, 制定劳动素

 养评价标准, 注重对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和发展情况的测评分析;二是将平时表现评价、 学段综合评价和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区别开来, 分别提出相应要求;三是利用大数据、 云平台、 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 改进评价方式手段。

 第六、

 《指导纲要》

 对加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提出的 具体要求很多劳动离不开技术和工具, 现代劳动工具、 设备技术含量高,劳动教育必须加强技术学习指导, 但是仅有技术学习还不是完整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要以技术为重要载体, 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 劳动能力和劳动品质, 在劳动素养的培育上下功夫。《指导纲要》 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重点是结合专业特点, 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 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规定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 不少于 16 学时, 主要围绕劳动精神、 劳模精神、 工匠精神、 劳动组织、 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 同时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之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吃苦耐劳、 团结合作、 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还要求职业院校主动开放实训实习场所、 设施设备, 为普通中小学和普通高校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第七、

 《指导纲要》

 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方面的具体规 定结合普通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 《指导纲要》 强调了三个方面要求:一是明确重点, 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 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积累职业经验, 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二是规定载体, 要

 求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 其中本科阶段劳动教育必修课不少于 32 学时, 明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组织开展劳动周或劳动月 ;三是强化服务, 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 有条件的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

 第八、

 《指导纲要》

 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的提出的重点内 容与职业院校、 高等学校相比较, 中小学有自己的特点。

 《指导纲要》 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着重强调了五点:一是打好基础。

 在劳动观念、 劳动能力、 劳动习惯品质等方面全面打好基础, 注重日常生活劳动习惯的养成, 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方面, 以使用传统工具、 传统工艺的劳动为主, 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和智慧,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安全适度。

 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序安排劳动教育内容要求, 在场所设施选择、 材料选用、 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 活动流程等方面制订安全、 科学操作规范, 加强劳动安全教育。三是开齐课程。

 上好每周一节劳动教育必修课, 同时安排必要的课外劳动时间和劳动周活动。四是讲究方法。

 注重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家校合作。

 建立以学校为主导、 家庭为基础、 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 特别是通过家长会、 家长学校等途径,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明确家长的劳动教育责任, 让家长主动指导和督促孩子完成家庭、 社区劳动任务。

 第九、

 《指导纲要》

 贯彻落实的具体要求举措劳动教育意义重大, 各地和学校要将劳动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上,切实予以加强。一是加强组织管理。

 各地和学校要明确实施

 机构和人员, 具体负责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 组织协调、 资源整合、 师资培训、 过程管理、总结评价等。二是加强支持保障。

 各地和学校要对劳动教育所需要的师资、 场地设施、 经费投入等, 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 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创造必要条件。

 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实施、 师生安全保障、 劳动教育督导和考核激励等机制,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加强专业研究和指导。

 设立劳动教育研究项目, 开展专项研究和实践探索。

 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教研活动, 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研发, 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与使用, 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考虑到各地差异比较大, 各级各类教育也不一样, 《指导纲要》有一个在实践检验中逐步完善的过程。

 因此, 此次《指导纲要》 先以“试行” 的方式颁布实施。

 希望各地和学校在试行期间, 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 帮助我们修订完善。

 、 第十、

 》 《指导纲要》

 的全文内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 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

 劳动教育性质和基本理念

 (一)

 劳动教育性质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 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 对学生进行热爱劳

 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 有目的、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 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让学生动手实践、 出力流汗, 接受锻炼、 磨炼意志, 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

 它具有鲜明的思想性, 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彻始终, 强调劳动是一切财富、 价值的源泉, 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 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 倡导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实现人生梦想, 反对一切不劳而获、 崇尚暴富、 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

 具有突出的社会性, 必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 发挥劳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 增强社会责任感; 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 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 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

 具有显著的实践性, 必须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 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 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 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 学会建设世界, 塑造自己, 实现树德、 增智、 强体、 育美的目的。

 (二)

 劳动教育基本理念

 1. 强化劳动观念, 弘扬劳动精神。

 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贯穿家庭、 学校、 社会各方面。

 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 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

 形成勤俭、 奋斗、 创新、 奉献的劳动精神。

 2. 强调身心参与, 注重手脑并用。

 把握劳动教育的根本特征, 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 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 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 善于观察思考, 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

 3. 继承优良传统, 彰显时代特征。

 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 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 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 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 劳动技术、 劳动形态的新变化, 创新劳动教育内容、 途径、方式, 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4. 发挥主体作用, 激发创新创造。

 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 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增强获得感、 成就感、荣誉感。

 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借鉴他人丰富经验、 技艺的基础上, 尝试新方法、 探索新技术, 打破僵化思维方式, 推陈出新。

 二、

 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

 (一)

 总体目标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 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 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认识劳动创造人、 劳动创造价值、 创造财富、 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尊重劳动, 尊重普通劳动者, 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 劳动最崇高、 劳动最伟大、 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

 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 增

 强体力、 智力和创造力, 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 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

 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 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 弘扬开拓创新、 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能够自觉自愿、 认真负责、 安全规范、 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 形成诚实守信、 吃苦耐劳的品质。

 珍惜劳动成果, 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杜绝浪费。

 (二)

 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 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 技能与价值观。

 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 结合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 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培养, 树立自立自强意识。

 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 体验从简单劳动、 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 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 学会使用工具, 掌握相关技术, 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增强产品质量意识, 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

 服务性劳动教育让学生利用知识、 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 在服务性岗位上见习实习,树立服务意识, 实践服务技能; 在公益劳动、 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

 (三 )

 学段要求

 1. 小学

 低年级:

 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 开展劳动教育, 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 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 感知劳

 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

 指导学生:

 (1)

 完成个人物品整理、 清洗, 进行简单的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类等, 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

 参与适当的班级集体劳动, 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等, 培养集体荣誉感; (3)

 进行简单手工制作, 照顾身边的动植物, 关爱生命, 热爱自然。中高年级:

 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 体会劳动光荣, 尊重普通劳动者, 初步养成热爱劳动、 热爱生活的态度。指导学生:

 (1)

 参与家居清洁、 收纳整理, 制作简单的家常餐等,每年学会 1—2 项生活技能, 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勤俭节约意识, 培养家庭责任感; (2)

 参加校园卫生保洁、 垃圾分类处理、 绿化美化等, 适当参加社区环保、 公共卫生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增强公共服务意识; (3)

 初步体验种植、 养殖、 手工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 懂得生活用品、 食品来之不易, 珍惜劳动成果。

 2. 初中

 兼顾家政学习、 校内外生产劳动、 服务性劳动, 安排劳动教育内容, 开展职业启蒙教育, 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养成认真负责、 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和安全意识, 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

 让学生:

 (1)

 承担一定的家庭日常清洁、 烹饪、 家居美化等劳动, 进一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 增强家庭责任意识; (2)

 定期开展校园包干区域保洁和美化, 以及助残、 敬老、 扶弱等服务性劳动, 初步形成对学校、 社区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公德

 意识; (3)

 适当体验包括金工、 木工、 电工、 陶艺、 布艺等项目在内的劳动及传统工艺制作过程, 尝试家用器具、 家具、 电器的简单修理, 参与种植、 养殖等生产活动, 学习相关技术, 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 形成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

 3. 普通高中

 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 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 理解劳动创造价值, 接受锻炼、 磨炼意志, 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指导学生:

 (1)

 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 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固化良好劳动习惯; (2)

 选择服务性岗位, 经历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 获得真切的职业体验, 培养职业兴趣; 积极参加大型赛事、 社区建设、 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 志愿服务,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3)

 统筹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相关内容, 从工业、 农业、 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 自主选择 1—2 项生产劳动, 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 提高创意物化能力, 养成吃苦耐劳、 精益求精的品质, 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4. 职业院校

 重点结合专业特点, 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 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组织学生:(1)

 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 自我管理生活, 提高劳动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 (2)

 定期开展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 做好校园环境秩序维护, 运用专业技能为社会、 为他人提供相关公益

 服务, 培育社会公德, 厚植爱国爱民的情怀; (3)

 依托实习实训, 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 提升创意物化能力, 培育不断探索、 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坚信“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 体认劳动不分贵贱,任何职业都很光荣, 都能出彩。

 5. 普通高等学校

 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 注重围绕创新创业, 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积累职业经验, 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

 使学生:

 (1)

 掌握通用劳动科学知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劳动关系, 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 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 (2)

 巩固良好日常生活劳动习惯, 自觉做好宿舍卫生保洁, 独立处理个人生活事务,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 提高劳动自立自强能力; (3)

 强化服务性劳动, 自觉参与教室、 食堂、 校园场所的卫生保洁、 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等, 结合“三支一扶” 、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三下乡” 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劳动, 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和面对重大疫情、 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4)

 重视生产劳动锻炼, 积极参加实习实训、 专业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 重视新知识、 新技术、 新工艺、 新方法的运用, 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

 三、

 劳动教育途径、

 关键环节和评价

 (一)

 劳动教育途径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丰富、 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

 1. 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

 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 1 课时, 用于活动策划、 技能指导、 练习实践、 总结交流等,与通用技术和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等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统筹。

 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 不少于 16 学时; 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 工匠精神、 劳动组织、 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 可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 也可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 本科阶段不少于 32 学时; 课程内容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 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 并经历必要的实践体验。

 2. 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

 、 语文、 历史、 艺术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 劳动创造历史、 劳动创造世界、 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纳入歌颂劳模、 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 纳入阐释勤劳、 节俭、 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 诚实劳动、 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

 数学、 科学、 地理、 技术、 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 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 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劳

 动安全、 劳动法规教育。

 专业课在进行职业劳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 注重培养“干一行爱一行” 的敬业精神, 吃苦耐劳、 团结合作、 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化产教融合, 强化劳动锻炼要求, 加强高等学校与行业骨干企业、 高新企业、 中小微企业紧密协同,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专业类课程主要与服务学习、 实习实训、 科学实验、 社会实践、 毕业设计等相结合开展各类劳动实践, 注重分析相关劳动形态发展趋势, 强化劳动品质培养。

 在公共必修课中, 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 劳动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

 3. 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

 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 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丰富劳动体验, 提高劳动能力, 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 小学 1 至 2 年级不少于 2 小时, 其他年级不少于 3 小时; 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 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 采用专题讲座、 主题演讲、 劳动技能竞赛、 劳动成果展示、 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

 小学以校内为主,小学高年级可适当安排部分校外劳动; 普通中学、 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兼顾校内外, 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安排, 以集体劳动为主, 由学校组织实施。

 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 , 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4.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学校要将劳动习惯、 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要通过制定劳动公约、 每日劳动常规、 学期劳动任务单, 采取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 社团等组织形式, 结合植树节、 学雷锋纪念日、 五一劳动节、 农民丰收节、 志愿者日等, 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 营造劳动光荣、 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要举办“劳模大讲堂” “大国工匠进校园” 、 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 组织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 综合运用讲座、 宣传栏、 新媒体等, 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 特别是身边的普通劳动者事迹, 让师生在校园里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 聆听劳模故事, 观摩精湛技艺, 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 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二)

 劳动教育关键环节

 各地和学校要注重围绕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 从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出发, 把握劳动教育任务的特点, 抓住关键环节, 选择适宜的劳动教育方式。

 1. 讲解说明。

 围绕劳动为什么、 是什么问题, 有重点地进行讲解,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加强劳动观念、 劳动纪律、 劳动相关法律法规的正面引导, 指明轻视劳动特别是轻视普通劳动的危害, 让学生明辨是非。

 加强劳动知识技能的讲解, 让学生认清事理, 掌握实践操作的基本原理、 程序、 规则, 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和技术。

 讲解要与启发思考、 示范、 练习等结合起来。

 2. 淬炼操作。

 围绕如何做的问题, 注重示范与练习, 让学生会劳动。

 强化规范意识, 注重从最基本的程序学起, 严守规则, 避免主观随意。

 强化质量意识, 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细节, 每个步骤、 环节都要精准到位。

 强化专注品质, 注重引导学生对操作行为的评估与监控,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有始有终。

 3. 项目实践。

 围绕劳动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完成真实、 综合任务,经历完整劳动过程。

 注重劳动价值体认,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需求, 选择和确定劳动项目。

 强化规划设计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 创造性, 引导学生对项目实践进行整体构思,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技术, 不断优化行动方案。

 强化身体力行, 锤炼意志品质, 敢于在困难与挑战中完成行动任务。

 4. 反思交流。

 围绕劳动价值意义的建构, 引导学生总结、 交流,促进学生形成反思交流习惯。

 指导学生思考劳动过程和结果与社会进步、 个体成长的关联, 避免停留在简单的苦乐体验上。

 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劳动的体验和收获, 肯定具有积极意义的认识, 纠正观念上的偏差。

 将反思交流与改进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成长。

 5. 榜样激励。

 围绕劳动的精神追求, 树立典型, 激发劳动热情。注意遴选、 树立多类型榜样, 不仅要有大国工匠、 劳动模范, 还要有身边劳动表现优异的普通劳动者和同学。

 指导学生从榜样的具体事迹中领悟他们的高尚精神和优良品质。

 明确要求学生在日常劳动实践中努力向榜样看齐。

 (三)

 劳动教育评价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以劳动教育目标、 内容要求为依据, 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 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 程序和方法, 鼓励、 支持各地利用大数据、 云平台、 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1. 平时表现评价要在平时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及时进行评价, 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要覆盖各类型劳动教育活动, 明确学年劳动实践类型、 次数、 时间等考核要求。

 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 注重从行为表现中分析把握劳动观念形成情况。

 以自我评价为主, 辅以教师、 同伴、 家长、 服务对象、 用人单位等他评方式, 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改进。要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劳动教育活动情况, 收集整理相关制品、 作品等,选择代表性的写实记录, 纳入综合素质档案, 作为学生学年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

 2. 学段综合评价学段结束时, 要依据学段目标和内容, 结合综合素质档案分析,兼顾必修课学习和课外劳动实践, 对劳动观念、 劳动能力、 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劳动素养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定。

 建立诚信机制,实行写实记录抽查制度, 对弄虚作假者在评优评先方面一票否决, 性质严重的应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在高中和大学开展志愿者星级认证。高中学校和高等学校要将考核结果作为毕业依据之一。

 推动将学段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升学、 就业的重要参考

 。

 3. 开展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将学生劳动素养监测纳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估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

 可委托有关专业机构, 定期组织开展关于学生劳动素养状况调查, 注重学生劳动观念、 劳动能力、劳动精神、 劳动习惯和品质等的监测。

 发挥监测结果的示范引导、 反馈改进等功能。

 四、

 学校劳动教育的规划与实施

 (一)

 整体规划劳动教育学校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 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 结合当地和本校实际情况, 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 系统规划, 形成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

 方案要明确劳动教育目标内容、 课时安排、 主要劳动实践活动安排、 劳动教育过程组织与指导及考核评价办法等。

 同时要基于学生的年段特征、 阶段性教育要求, 研究制定“学校学年(或学期)

 劳动教育计划” , 对学年、 学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作出具体安排,特别是规划好劳动周等集中劳动, 细化有关要求。

 使总体实施方案和学年(或学期)

 活动计划相互配套、 衔接, 形成可持续开展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学校在劳动教育规划时要注意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 1. 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关系

 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都是劳动教育的必要内容。

 理论学习重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创造世界” 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主张以及劳动相关法律、 法规、 政策, 作为行动的指南。实践锻炼重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真正有用的实际本领, 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弘扬劳动精神。

 规划劳动教育时, 要两者兼顾,

 坚持以实践锻炼为主, 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必要的劳动实践经历, 不能只是口头上喊劳动、 课堂上讲劳动。

 要通过学生实践前的计划构想、 实践中的观察思考和实践后的反思交流, 加深对有关思想理论、 法规政策的理解, 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统一。

 2. 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关系在开足专门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同时, 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实践环节中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服务、 设计制作、 职业体验重叠部分,可整合实施。

 职业院校、 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中学生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可以通过专业实习、 实训、 创新创业等实践环节完成, 日常生活劳动可以通过学生管理落实。

 3. 劳动的传统形态与新形态的关系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贯穿大中小学始终。

 在安排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项目时, 中小学要以使用传统工具、 传统工艺的劳动为主, 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兼顾使用新知识、 新技术、 新工艺、 新方法的劳动。

 职业院校、 普通高等学校要注重结合产业新业态、 劳动新形态, 选择现代农业、 工业、 服务业项目, 提升创造性劳动能力。

 (二)

 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

 1. 实施机构和人员学校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

 明确主管校领导, 设置机构或明确相关部门负责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 组织协调、资源整合、 师资培训、 过程管理、 总结评价等。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根据学校劳动教育

 需要, 明确劳动教育责任人, 进行劳动教育规划、 组织实施、 评价等,配齐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师, 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要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特别是班主任、 辅导员、 导师的作用, 利用少先队、 共青团、党组织以及学生社团等各方面的力量, 合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家长及当地人力资源, 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

 2. 劳动安全风险防范与管理学校要把劳动安全教育与管理作为组织实施的必要内容, 强化劳动安全意识, 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要依据学生身心发育情况, 适度安排劳动强度、 时长, 切实关注劳动任务及场所设施的适宜性。

 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 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

 在场所设施选择、 材料选用、 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 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 科学操作规范, 强化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 明确各方责任, 防患于未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 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要特别关注劳动过程中的卫生隐患, 按照疾控、 卫生健康部门及行业有关规定, 采取相应措施, 切实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

 3. 建立协同实施机制中小学要推动建立以学校为主导、 家庭为基础、 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 形成共育合力。

 学校要通过家长会、 家长学校、 社区宣讲、 网络媒体等途径,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明确家长的劳动教育责任, 让家长主动指导和督促孩子完成家庭、 社区劳动任务; 学校要与相关社会实践基地共同开

 发并实施劳动教育课程。职业院校、 普通高等学校要建立学校负责规划设计, 行业企业社会机构主要负责业务指导, 双方共同管理的劳动教育实施机制。

 通过建立劳模工作室、 技能大师工作室, 设置荣誉教师、 实务导师岗位等,多渠道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劳动教育。

 要联合社会力量, 共建共享稳定的劳动实践基地、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各类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多渠道拓展劳动实践场所。

 五、

 劳动教育条件保障与专业支持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劳动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明确机构和人员承担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职责任务, 切实加强条件保障、专业支持和督导评估, 整体提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

 (一)

 条件建设

 1. 丰富和拓展劳动实践场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和配置劳动教育实践资源, 满足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

 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 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 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 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 特别是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实训实习场所、 设施设备, 为普通中小学和普通高等学校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可安排一批土地、 山林、 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 确认一批厂矿企业作为学工实践基地, 认定一批城乡社区、 福利院、 医院、 博物馆、 科技馆、 图书馆等事业单位、社会机构、 公共场所作为服务性劳动基地。

 推动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学习、 生活有关场所, 逐步建好配齐劳动技术实践教室、 实训基地, 丰富劳动教育资源。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明确劳动课教师管理要求, 保障劳动课教师在绩效考核、 职称评聘、 评先评优、 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推动中小学、 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学校建立师资交流共享机制, 发挥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优势, 承担普通学校劳动教育教学任务。

 建立劳动课教师特聘制度, 为学校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专业技术人员、 劳动模范等担任兼职教师创造条件。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 有条件的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

 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行政干部、 校长、 教师、 辅导员培训内容, 开展全员培训, 强化劳动意识、 劳动观念, 提升劳动教育的自觉性。

 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 提高劳动育人意识和专业化水平。

 3. 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各地要统筹中央补助资金和自有财力, 多种形式筹措资金, 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建设, 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 耗材补充机制。

 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 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二)

 加强专业研究和指导

 1. 加强劳动教育研究与指导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支持劳动教育研究。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鼓励和支持相关机构设立劳动教育研究项目。

 设立一批试验区或试验学校, 注重开展跟踪研究、 行动研究。举办论坛讲座,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各级中小学教研机构要配备劳动教育教研员, 组织开展专题教研、

 区域教研、 网络教研, 通过协同创新、 校际联动、 区域推进, 提高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水平。

 鼓励高等学校依托有关专业机构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研究。

 2. 组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研发基于劳动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明确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编写要求, 体现“一纲多本” , 满足不同地区学校的多样化需求, 负责组织审查。

 职业院校可组织编写劳动精神、 劳模精神、 工匠精神专题读本, 由编写院校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审查。

 鼓励学校、 学术团体、 专业机构等收集整理反映劳动先进人物事迹和精神的影视资料, 组织研发展示劳动过程、 劳动安全要求的数字资源, 梳理遴选来自教学一线的典型案例和鲜活经验, 形成分学段、 分专题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包, 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与使用。

 (三)

 督导评估与激励

 1. 加强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的督查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 完善督导办法。

 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

 对学校劳动教育开课率、 学生劳动实践组织的有序性, 教学指导的针对性, 保障措施的有效性等进行督查和指导。

 督导结果要向社会公开, 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

 2. 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激励机制在国家级、 省级教学成果奖励中, 将劳动教育教学成果纳入评奖范围, 对优秀成果予以奖励。

 依托有关专业组织、 教科研机构等开展劳动教育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

 激发广大教师实践创新的潜能和动力。

 积极协调新闻媒体传播劳动光荣、 创造伟大思想, 大力宣传劳动教育先进学校、 先进个人。

 最新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调研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农村党的执政基础坚实与否。农村党组织基数大,党员人数多,搞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对于改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加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巩固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行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为了加强和改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近期,结合深入学习实

 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街道就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走访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比较详实的资料,为区街领导科学决策、科学谋划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依据。

 一、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形势

 1 1 、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普遍不高

 首先是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目前农村党员干部多为高中以下学历,大专以上学历的屈指可数,并且多为近年来大专院校未就业的大中专学生。二是创业素质较差。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大部分生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受环境的限制,就业渠道窄,视野不开阔,缺乏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思想素质较差。在工作和生活中只重视自己的利益,对群众的利益淡然处之,漠然不顾,没有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淡薄。只重视党给了他什么,从不想为党做什么。

 2 2 、农村民主选举“贿选”问题成为顽症

 在农村推行村委会选举,党支部进行两推一选,总体情况是好的,但在选举过程中出现的“贿选”问题几乎成了不治之症,由于此类问题的复杂性,没有办法进行查实和处理,几乎成为换届中的“正常现象” ,竞选人不拿钱没人选,投票人拿不到钱不选你,这种过程下产生的干部几乎都成了问题干部,在从事工作过程中等价交换成为最低工作要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最高工作标准。“贿选”现象的日益严重,使当选人思想中有了下届能不能干,不靠能力,不靠威信,凭的是钱。这也成为干部在工作中产生腐败行为的重大隐患。

 3 3 、农村民主管理中“四权”难以实现

 “四权”即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农村工作中,对“民主权利”的维护,对“干部权力”的监督主体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保障人民群众拥有“四权”是基本要求,也是农村干部应该坚持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为了实现“四权” ,在实际工作中,有代表决策制度、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应该说制度完善,群众做为“四权”的主权人实现“四权”渠道畅通。但在实际工作中以上机构形同虚设,村务公开成为半公开、假公开,甚至不公开,民主理财成为大权独揽,这一切成为干群的主要矛盾。“没有监督的权力是可怕的” ,“四权”的无法实现,使得对村干部的监督成为空白,使得基层腐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4 4 、农村违法违纪行为处理力度不大

 农村干部党员的违法违纪行为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严重损害干部和群众的鱼水之情。俗话说:“干部贪污一根针,刺痛一片百姓心” ,在对广大干部进行党风廉政教育的同时,对于党员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和惩处是必需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在处理违法违纪干部中表现出的却是“三不现象” :一是不愿处理。作为纪检部门对于农村党员干部出现的违法违纪案件因为问题不严重,影响不够大,采取了重的处理轻,轻的不处理,加之整天工作中低头不见抬头见,碍于面子,不愿处理。二是不想处理。作为纪检部门对违法违纪干部处理时,认为自己不处理有别人处理,宁可别人得罪人,也不自己得罪人,采取的是能拖就拖,能免就免。三是不能处理。干部党员在面对处理懊悔不已的同时,无法接受处理,托熟人,找关系,使

 得处理违法违纪党员干部难度加大,不能处理。

 5 5 、农村干部行使权力过程中监督不力

 一是群众监督比较软。在农村干部行使权力过程中监督工作具体表现:首先是专门监督机构缺失,主要是村务公开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等机构作用发挥不充分;其次是代表大会工作不力,主要是干部回避群众的监督决策,而代表会启动在于两委会干部,这就使得代表会这个民主决策机构没法实现民主决策;再次是正常的监督决策过程无法实现,其他的监督渠道几乎不畅,这一切最终使“上访成为群众监督的一种畸型” ,让群众认为“大闹能大处理,小闹小处理,不闹不处理” ,最终影响了农村稳定和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良好发展。二是自身监督比较难。公号老秘带你写材料整理自身监督主要依靠干部对自身的一种约束,凭借的是很高的思想觉悟,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宗旨意识,而这一切相对于农村干部队伍的基础和现状,实现比较难。三是上级监督比较远。上级部门由于和农村广大干部工作环境,工作职责的不同,在工作中联系相对较少,对于农村干部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无法直接了解到,主要依靠群众的反映,问题的表现才能有所觉察,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真实的情况。

 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问题特点

 1 1 、违法违纪现象主要是农村一把手

 在农村工作中权力的主要掌握者都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在放弃民主管理与监督的情况下,他们的权力更集中、更绝对。涉及的农村财务、土地、资金等各方面敏感区域频繁,使得他们违法违纪

 行为发生的机会明显增加。根据群众的意见反映和实际情况,农村违法违纪现象一把手最为突出。

 2 2 、农村财务违法违纪问题突出

 财务问题是敏感问题,是滋生违法违纪行为多发区域,也是群众反映较多、较强烈的问题之一,出现了诸多奢侈浪费,公款消费,虚报冒领,贪污挪用等违法违纪行为,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党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直接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 3 、农村干部作风问题影响较大

 近年来,农村干部作风表现的问题影响较大,有的甚至形成了共愤,造成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诸如群众意识、民主意识不强,决策不民主,搞霸权主义,方法简单粗暴,只顾自己高兴不顾群众反映,脱离群众,对事关群众利益问题漠然视之,关心不够,工作中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对已负责多,对公负责少等现象发生频繁,在群众中影响较大。

 4 4 、农村资产管理违纪问题严重

 农村资产是群众最为关心的方面,有的干部以权谋私,抢占宅基地承包地屡见不鲜,在农村资产方面,土地租赁等重大问题上,严重越权脱离民主,终饱私襄,群众中民愤极大。不顾村组实际,想方设法,搞不必要的工程建设,质量差,价格高,套取集体资金,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成为违法违纪的多发区。

 5 5 、基层纪委对党风廉政工作重视不够

 在对待党风廉政工作中,有的同志认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工作没

 有大事情,没有硬任务,没有负责任,抓不抓没有多大影响,从而导致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思想上重视不够。使得矛盾和问题在最初没有得到解决,最终造成大问题。再就是平时工作中只注重案件查处工作,对于廉政文化建设,廉政党风教育忽视,形成“只反腐不倡廉”的工作贯势。上级纪检部门对违法违纪行为的重视,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视,直接影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良性开展。

 三、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举措

 1 1 、开展农村基层反腐倡廉教育,营造廉政良好的环境氛围

 首先是高度重视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把反腐倡廉教育当作一项日常工作来抓,把对主要领导干部的培训制度化、经常化,在丰富教育形式的同时,突出教育内容,公号老秘带你写材料整理,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农村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执行政策的能力,科学发展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转变干部不正确思想认识和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信念,从根本上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其次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建立和巩固农村廉政文化阵地,做到有场所,有目标、有工作、有实效。注重宣传和弘扬廉政文化、用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宣传廉政主题,使廉政文化进村进家庭,深入人心,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

 2 2 、建立健全最严格的监督制度,保证农村工作健康开展

 首先是健立健全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为重点内容的管理监督制度,完善重大事项村民会议、代表会议一事一议的民主决策制度,落

 实村务、党务公开工作,实现定时、定点、全面公开,真正使广大群众在参与集体事务管理中,充分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主体作用。

 其次是落实干部任期承诺、干部廉政承诺、干部勤廉双述、民主评议为主要方法的群众监督制度,加大对农村财务,资产的审计工作,坚持廉政谈话、诫免谈话、重大事项报告等党内监督制度。

 3 3 、发挥街道纪检监察部门职能,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首先要教育广大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坚持不懈的工作和创新能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建设一支思想硬、能力强、作风好的纪检干部队伍。二是找准“乡镇街道是基础”的工作着力点,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以村民监督委员会为核心的制度建设,摸索建立一套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处理力度,用干部身边的人和事去发挥警示教育作用,让广大干部感受更深,教育更深刻,影响更深远。

 4 4 、加强农村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促进干部作风根本转变

 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勤政为民,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增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识,依法办事意识,廉洁自律意识,为民谋利的意识。街道党工委要创新形式开展评优争优活动,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勤政为民,廉洁奉献的良好风尚,努力树立农村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同时要用恰当、适时、有针对性的反面典型对农村基层广大干部党员进行警示教育,

 教育和规范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行为,促进广大干部廉洁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