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村容整洁,而且要生态宜居,不仅要外在美,还要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统一,以下是蒲公英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根据县政协工作安排,xx总支成立了以范智斌主委为组长的专题调研组,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主题开展调查研究。调研组成员深入县扶贫办、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召集有关人员进行座谈,听取各单位情况汇报,并深入乡村实地察看我县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摸透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推进我县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效

  我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东北部、黄河西岸,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耕地面积93.2万亩。辖11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215个社区(行政村),1762个村民小组,9.88万户乡村户,38.6万乡村人口,19.1万乡村从业人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乡村振兴战略方针,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以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为突破口,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根本,以展现农村生态魅力为特色,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帮扶、镇街管理、村组落实、群众参与”的原则,通过健全机构、完善设施、规范管理、建章立制等有力举措,全县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强势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主要工作如下:

  (一)设机构统筹协调,确保工作层层抓。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发改局、财政局、住建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水务局、交通局、卫健局等30多个职能部门为成员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庄规划、基础设施、督查监察等6个专项工作推进办公室,负责制定全县总体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统揽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指导评审镇街、村社规划、特色产业发展以及生态文化建设;组织开展督促检查、观摩考核,提出奖惩激励意见。各镇街也相应成立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办公室,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副职领导亲自抓,全县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建立“县级领导、包联部门、镇街干部、村组干部、保洁员”组成的“五级网络化”管理机制,配备保洁工具及清洁车辆,明确保洁员工作职责,按照“政府组织、属地管理”的原则划分卫生区域,确保农村公路、村内巷道全天全方位干净整洁。同时,结合精神文明建设,紧抓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在清明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提前安排部署迎节净村活动,组织党员小分队和志愿者入村社开展以村庄清洁和宣传文明祭扫等为载体的教育活动,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在群众生活中营造了讲卫生、爱环境的良好氛围,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得到大力改善。

  (二)编规划谋定后动,确保发力方向明。结合乡村振兴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四种类型,编制完成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总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县域乡村空间布局规划;12个镇街和172个村庄已完成“两图一表”和编制规划,其余村完成初步设计方案。在对全县进行调研摸底、外出观摩学习省内兄弟县市和省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绘制出全县的分类推进创建“干净整洁村、重点达标村、示范样板村”作战图,按照“分层次创建、梯次式推进、滚动式管理”的工作思路,严格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重点打造城关街道办xx等23个示范样板村,在全县树立高质量建设示范样板;围绕合洽路、沿黄路、108国道三条干道,由各镇村具体组织实施,包联部门配合推动落实,集中打造风景独特、主题鲜明、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示范环线。通过示范引领,辐射周边村社,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带动其余村整治的积极性。

  (三)定措施行政推进,确保项项节奏紧。先后下发《xx县美丽乡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实施意见》、《xx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xx县关于对非正规农村生活垃圾堆放点进行整治销号的实施方案》、《xx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方案》、《xx县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实施管理细则》、《xx县卫生改厕工作实施方案》、《xx县深入学习近平“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等文件,专项指导推动全县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严格实行“一周一督查一通报、一月一汇总一排名、一季一推进一点评、年终一观摩一考评”的督查考核机制;成立由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牵头,县委办、政府办、电视台等部门参与的联合督查组,定期对全县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每月拍摄一期“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展专题片”,在常委会进行播放;采取“微”督查、联合督查、专项督查、县分管领导巡查、电视曝光等形式督促指导各相关部门、镇街开展工作。建立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交流群,各相关部门、镇街每天上传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动态图片促进各部门、镇街之间相互学习、互相提高。

  (四)抓统筹齐聚合力,确保干事力量足。启动实施了新一轮部门包村帮扶工作,由所有县级领导和相关部门一对一帮扶23个示范样板村和83个重点达标村,积极争取省、市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和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农村垃圾治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卫生改厕等项目建设。据统计,县级帮扶部门共成立专项技术小分队20个,累计落实帮扶事项五大类300余项,投入帮扶资金约8000余万元。县财政每年列支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集镇街道与村级人力垃圾清运车辆、垃圾箱、有害垃圾收集屋、村牌标识、垃圾转运费用、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等。整合扶贫、交通、移民、扶贫、卫生、农业、水务、林业、住建、文化等方面项目和资金,在优先支持贫困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后,进行集中投入,主要用于集镇街道和示范样板村建设。目前,12个镇街已全部建立“户清扫、村拉运、镇处理或户清扫、村拉运、县处理”的垃圾清运模式;非正规垃圾堆放点销号率90%以上,已申报污水处理项目16个,累计实施卫生改厕整村推进项目47个、卫生厕所5.3万余户,新改建群众休闲娱乐文化大礼堂28个。出台《xx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办法及奖补方案》,县财政对创建为县级重点达标村、示范样板村、美丽集镇的镇(街)分别给与一定的奖补资金,用于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同时落实保洁员待遇,通过建立“筹资筹劳、财政补贴、部门帮扶、社会募捐”的保洁经费投入机制,由人社局牵头,各镇街配合,根据工作区域和任务量,每月给予保洁员500—1000元不等补助。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我县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示范县、中国生态魅力县、中国绿色生态模范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中国著名文化旅游县、全国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全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县、全省污水治理示范县、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全省绿化模范县、省级环保模范县等殊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县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呈现出了设定标准高,建设内涵丰富;工作启动迅速,参与响应面广;社会关注度高,聚力态势明显;总体成效显著,群众认同度高。但从实地调研和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看,仍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宣传发动不到位。目前,我县相关部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范围不广,宣传形式过于简单,仅仅只是打一个横幅,写几条标语,导致基层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存在偏差,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理解不够全面,许多群众简单地认为是搞好卫生、修条好路而已,村民自觉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未能调动起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合力不强,没有形成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的大环境、大氛围。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缺乏系统性。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活、生态、生产、文化等“多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但当前我县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道路等生活领域的硬件设施建设得到了高度关注,而对生产、生态、文化等领域建设的关注度尚显不足。

  (三)乡村建设的设计规划滞后。建设美丽乡村,必然要开展改造旧村庄,并引入公共设施、村庄道路和民生等项目的建设,但由于村庄布局缺乏规划指导,自建住房缺乏科学设计,村庄整体创建水平不高,无法达到布局美等目标,而且建设模式也单一化。

  (四)乡村资源回收和垃圾处理问题较为突出。我县是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少,长期以来,农村基础建设投入相对少,农村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县大部分村庄没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村民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到村庄的道路、低凹处,极易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居生存环境。“厕所革命”虽然声势浩大,取得实效,但进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全面,城乡公厕布局不合理、供给不充分,有的农村公厕还未达到无害化处理。一些拆除破危房的空地没有及时补绿复绿。

  (五)乡土文化氛围薄弱。我县民间文化艺术底蕴丰厚,但乡村文化的挖掘打造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乡村文化元素挖掘不够深入,平台建设较慢,建设氛围不够浓厚,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很多村庄的历史文化挖掘多流于书面形式,“乡风民俗”存在于材料和文件之中,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还没有真正打造出来。

  (六)美丽乡村建设缺欠生态产业支撑。我县大部分乡镇没有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格局,特色产业优势不够明显,产业规模化发展机制滞后。

  (七)常态化管理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全县一盘棋,统一安排部署,各部门共同参与,齐力管护和长期投入。但是,“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各部门安排项目顺序、渠道不同,很多项目难以有序衔接,导致资源,力量难以整合。从调研情况看,目前,部分镇还存在着重建轻管现象,有些镇虽然建立了管理机制,但效果不明显,常态化长效管理机制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群众门前三包实施难,乱倒垃圾、乱倒污水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三、打造美丽乡村的意见建议

  调研组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村容整洁,而且要生态宜居,不仅要外在美,还要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统一,是生活、生态、生产、文化等“多位一体”的系统工程。结合我县实际,应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的新xx。

  (一)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农民群众自觉参与打造美丽乡村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加大思想教育疏导力度,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正确认识美丽乡村建设与自己切身利益的关系,让美丽乡村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使实施乡村振兴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一是在各村文化广场等村民娱乐活动场所张贴悬挂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版面、条幅、宣传画等,向广大群众宣传环境整治工作的内容及意义。同时,充分发挥广场舞队、艺术表演队等民间艺术团体作用,通过举办人居环境整治文艺汇演等方式,提升群众自觉改善人居环境的思想意识,引导村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活动。二是以倡导“孝亲、诚信、礼让、遵法”为主题,在乡村大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好婆婆、好媳妇”、“五好村民”、“清洁家庭”评选等活动,用身边人带动、教育身边人,打造文明乡风,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外美,也要内美的要求,促使“美丽乡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三是通过建立村规民约,提高农民的环境美化意识,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自助自愿投工、投劳、投资,把建设美好家园作为共同的公益来做,同时,建议由各镇(街)政府组织村民代表到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好的县内外村庄学习参观,让他们身同感受,带头行动,营造全民参与的浓烈氛围。

  (二)注重个性特色,抓好典型示范。结合我县农村实际,对现有村庄进行科学分类,明确村庄整治重点和时序,按照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的原则,有重点地选取一批有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完善、聚集带动能力强的重点村和中心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成为保持田园风光、留住美丽乡愁、体现xx特色的典型示范村,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等特色休闲产业、以点带面,促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不断提升档次。

  (三)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实施水、电、路、讯全覆盖工程。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户分类、村收集、县(镇)转运”垃圾处理模式,推行适合各镇特点的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实施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卫生改厕“三大革命”。

  (四)注重文化传承,引领乡村乡风文明。深层次挖掘村庄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旧建筑、古民居、老祠堂等,梳理全县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红色革命场所分布情况,搞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发扬光大,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充分利用好村里现有的文化阵地,引导广大农民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振农民精气神,凝聚正能量,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五)发展壮大生态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依托“三变”改革和脱贫攻坚工作,贯彻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全面推动绿色生态生产模式,倡导“生产消耗少、经济效益高”生态农业,形成示范效应。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加快构建农牧联合、畜果平衡、种养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推动果畜菜生产提质增效。依托资源交通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乡村游等旅游产业,推进洽川风景明胜区、武帝山森林公园、徐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福山、印光寺、玄武庙青石殿等旅游景点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催生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推进“产品变礼品、园区变景区、农民变股民”。建设富有xx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传播农耕文化、体现现代文明的全景xx,通过将果业、畜牧业、电商、三变改革、乡村旅游等相结合,构建“旅游+”三产融合发展大格局,不断增加群众收入,有效解决村美和民富的关系,促进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建设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精心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逐步形成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和品牌化。同时,积极打造旅游品牌、历史文化品牌等等,大力发展农村优势产业,通过这些产业的支撑,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的自我造血和输血功能,从而实现村庄的长久美丽。

  (六)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划定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狠抓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详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搞好秸秆综合利用,发展农林牧渔多业共生、三产融合的循环型现代生态农业。开展以畜禽粪便污染、化肥农药污染、农村改厕等为主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和修复,加强洽川湿地保护,推动5A级风景名胜区建设步伐。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推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加强裸露山体生态恢复,强化砂石料场管理。提升森林保育水平,实施森林廊道、城区廊道绿化提升工程,加快高速公路、城乡道路绿色廊道建设,构筑生态屏障,打造生态景观。

  (七)调动各方力量,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乡村振兴“一把手”工程,夯实县、镇、村三级责任,制定完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用足用实用好中央、省、市一系列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支农政策。积极探索和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多元投入机制,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采取“以奖代补,早建早补,多建多补”的原则,保障建设资金;发挥部门优势,最大限度的争取中省市专项资金支持;坚持盘活村级资源资产,充分发挥乡贤力量,通过村企结对共建、金融资本参与、社会捐资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农民参与机制,引导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治理,不断激发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