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群文通练五 金庸武侠

 群文通练五

 金庸武侠 主题解说 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因病于2018年10月不幸逝世,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集体缅怀。金庸,作为新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引发了中国文学研究界的强烈关注与重新评价,金庸的武侠小说超越了时代、民族、地区、性别的限制,成为中国文学一个独特的文学存在。金庸是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他通过武侠小说为读者们奉献了一批富于文化内涵、充满奇异想象和民族大义的优秀作品,赋予了中国当代文学以新的语言魅力和文化自信。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金庸作品特别值得琢磨的一个特征是:它虽然产生在香港商业化环境中,却没有旧式武侠小说那种低级趣味和粗俗气息;相反,其主要作品都通俗而不媚俗,不仅有神奇的想象、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思想。

 武侠小说是娱乐的,是通俗文学,但金庸小说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一般的娱乐品,而是一种有思想的娱乐品。正如金庸自己所说:“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 金庸将武侠写出新经典,这说明题材、类型是限制不了作家的,真正杰出的作家、有文化素养的作家完全可以在某种固定的题材里写出了不起的作品来。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因为面向大众、形式通俗,就自降格调。通俗不等于庸俗,更不等于媚俗。“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作家之大者,未尝不如此。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写作,真正热爱我们的国家、民族和百姓,端正立场,负责任、有见识,对时代和现实不回避,这一点我们应该向金庸学习。(摘编自严家炎《金庸作品的魅力和文学养分 思想淬炼与境界提升》) 材料二:

 金庸有金庸式的幽默,他平时不动声色的谈吐往往会令人忍俊不禁。金庸喜欢驾车,更喜欢驾跑车。曾有人问他:“你驾跑车超不超车?”金庸答:“当然超车,逢电车,必超车。”闻者无不绝倒。

 “一把菜刀”的比喻 有人曾倡议道:“电视和武侠小说中有很多打斗场面,会给儿童和分辨能力低的成人带来不良的影响,应该限制。”对此,金庸的看法如下:“以前有人攻击武侠小说,认为小孩看了会模仿,也上山学道去了。我想这个责任是不应该由武侠小说来负的。一把菜刀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杀人。我写小说时,只想到小说的读者,在小说中描述的事在电视中不一定可以演,因为看小说的人至少有阅读的能力,受过一定的教育。如果电视对观众有坏影响,应该由电视负责。因为电视剧编剧应该考虑到观众中有一部分是没有分辨能力的,打斗该适可而止。”

 幸亏是名誉教授 一次,金庸应邀到北京大学演讲。一开始,他就对同学们说:“我刚从绍兴过来。在绍兴的兰亭,那里的人让我写字。我说,这可不行,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写字的地方,我怎么能写?而他们不干,非要我写。于是我就写了一行‘班门弄斧,兰亭挥毫’。今天,北大又让我在此讲学,又是一种怎敢当的心情,于是我又写了一行‘草堂赋诗,北大讲学’。我是搞新闻出身的,做新闻是杂家,跟专攻一学的教授不同,如果让我做正式教授的话,那是完全没有资格的,幸亏我当的是你们的名誉教授。” 谦谦君子语亦谦 王朔在 1999 年发表的《我看金庸》一文是对金庸小说的第一篇猛烈攻击的文章,但金庸对此并没有拍案而起,也没有反唇相讥,只是心平气和地说:“王朔先生的批评,或许要求得太多了些,是我能力所做不到的,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何的了。”“‘四大俗’(王朔文中对金庸等人的评语)之称,闻之深感惭愧。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龙先生、琼瑶女士,我都认识,不意居然与之并列。不称之为‘四大寇’或‘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笔下留情了。我与王朔先生从未见过面,将来希望能通过朋友介绍而和他相认识。” 不指责对方的言过其实,反承认自己才力有限;不责怪对方用语刻薄,反称赞对方“笔下留情”,且希望与对方交朋友。在这里,时年 75 岁的金庸不仅做到了以诚待人,也做到了以礼待人,更做到了以心暖人。王朔听闻此言大受感动,坦言:“比起金庸来,的确让我惭愧。”(摘编自韩桂春《金庸式幽默:潇洒从容的生存智慧》) 材料三:

 “今天看金庸的小说,如同当年的《水浒传》,基本看来还是通俗的作品,但是逐渐,时间会把它经典化。”陈洪认为,通俗文学经过经典化之后,尤其是像金庸作品这样的登峰造极之作,是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绕不过去的现场,“随着经典化,更加显示出价值。现在写文学史,不可避免要写到金庸了”。

 陈洪认为,金庸小说的高度、可读性和内涵,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圆融的知识涵盖、厚重的历史感、对传统血脉的继承,“金庸的作品是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小说的成功范例”。陈洪提到,“庄禅”与“孔孟”是金庸塑造“武侠英雄”之理想人格的两个重要思想资源。“庄禅意识”是如何体现的?陈洪总结,在价值追求上,这些人物不仅蔑视俗世的富贵,而且对江湖的荣誉、权力也没有兴趣;在行为方式上,大多不拘小节,不顾毁誉,率性而为;在情感状态上,往往看似游戏人生,实则内心肝肠如火,一往情深。“孔孟”的思想因子,也深深埋藏在金庸塑造的一个个灵魂中。陈洪指出,“见义不为,无勇也”。金庸小说中处处体现“义”字。

 伟大,是陈洪给金庸作品的评价。“因为金庸,是把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的因子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激活再生。以他的文学的生花妙笔,活生生的形象、抓人的情节,激活再生的成功典范”。

 (摘自陈洪《寻找金庸小说的传统文化风骨》,《中国青年报》2018 年 11 月 19 日) 材料四:

 在空间距离最近的香港读者眼中,金庸先生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另一支是写社评的“世界第一健笔”。

 《明报》之所以能在香港报纸中独树一帜,除了金庸的武侠小说,还与他的社评分不开。“我必须要写好社评后才能放心吃饭”。金庸有意识地让社评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国际形势和重大新闻更是金庸社评的主要话题。1964 年,金庸在一篇题为《世界粮食分配不均》的社评中谈到粮食安全,“纵然有一半以上人口从事耕作,拉丁美洲仍然有数百万人陷于饥馑;非洲方面,每一个农民所生产的粮食只够他本人及家庭成员吃”。他以日本作示范,认为其农业制度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

 除了对国计民生的关切,面对复杂变幻的时局,金庸也总是强调人民性。“凡是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赞扬之,有害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反对之。”因此《明报》得到市民群体的广泛支持。(摘编自《环球人物》2018 年 11 月 13 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金庸的作品产生在香港这样的商业环境中,但其主要作品都通俗而不媚俗,不仅想象神奇、故事迷人,而且格调高雅、思想深邃。

 B.武侠小说是通俗文学,但金庸小说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金庸可以在固定的题材里写出有思想的娱乐品。

 C.金庸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小说,用“庄禅”意识与“孔孟”思想塑造“武侠英雄”的理想人格,因此被陈洪评价为“伟大”。

 D.《明报》得到市民群体的广泛支持,是因为金庸社评总是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表达对国计民生的关切。

 2.下列对材料二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金庸喜欢驾跑车,有时也喜欢超车,比如在拥挤的闹市区,电车往来的地方,他就一定超车,他自己说:“逢电车,必超车。” B.金庸认为武侠电视对观众有坏的影响,电视编剧应该考虑到观众中有一部分人是没有分辨能力的,打斗场面应该适可而止。

 C.金庸应邀到北大讲学,因为担心没有资格立足这个教授云集的学府,就写下“草堂赋诗,北大讲学”,并以“名誉”冠于“教授”前。

 D.王朔曾猛烈攻击金庸,但金庸不以为意,不仅不责怪对方,反称赞对方“笔下留情”,做到了以诚待人、以礼待人、以心暖人。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金庸作品的魅力主要表现在通俗而不媚俗,完全摆脱了过去武侠小说那种低级趣味和粗俗气息。

 B.王朔曾将金庸小说、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龙先生和琼瑶女士,列为“四大俗”之称并予以批评。

 C.因为金庸不仅写武侠小说,还写社评,所以由他主办的香港《明报》能在众多报纸中独树一帜。

 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阐释了金庸小说作为通俗作品的独特价值,材料一突出其对传统血脉的继承,材料三强调其思想价值。

 4.金庸式幽默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答:

 5.材料一评价金庸:“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作家之大者,未尝不如此。”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作家金庸“为国为民”的表现。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金庸武侠被奉为文学经典是一个重构经典的过程。想要重构经典,文学作品本身必须拥有极高的艺术魅力,但凡在文学创作、传播和接受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难以实现“经典化”。金庸武侠小说无疑在这几个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标准,尤其在文学创作这一环节中。金庸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都对传统武侠小说有着极高的超越,加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把故事巧妙地融入历史背景中去,给人以真实感。其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多样、有个性,读之令人爱恋,掩卷叫人流连,这样的武侠小说,怎能不打动人心。一旦打动人心,大家就会争相传阅,这就为其成为经典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只有大家都认可的优秀文学作品,才配得上经典的称号,金庸武侠小说无论从情节、人物还是艺术手法上来看,都是大手笔,经过几十年的沉淀与洗礼,成为经典,是其发展的必然。

 除此之外,金庸的武侠小说还带有中西合璧的性质。首先,其武侠小说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从思想内容来看,金庸的小说往往在主题上流露出家国情怀,小说中塑造的一系列正面人物形象往往都是侠肝义胆、胸怀天下的英雄。这样的英雄人物十分符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君子标准,而金庸也有意将儒侠奉为真正的大侠,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正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极大肯定。此外,金庸本人的古典文化功底也十分深厚,这在他的小说中不难发现。比如,金庸作品中的人名多是有典故出处的,像穆念慈、任盈盈、苗若兰、木婉清、余沧海、岳不群等等,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都能从中国古典文献中找到出处,这样的好名字在金庸作品中比比皆是,无形中提升了作品的意境,让人觉得韵味无穷。

 其次,金庸的武侠小说很好地借鉴了西方现代写作中常用的写作技法,比如变形手法的使用,通过大胆的夸张与想象,对作品情节进行突破常规的创造,例如郭靖这位大侠在与敌军交战时使用的“降龙十八掌”就是作者的有意夸张。金庸作品中类似的描写还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化骨绵掌”“辟邪剑法”“鹰爪擒拿功”等都是作家的有意创作,这种夸张与变形不仅增强了阅读趣味,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变形技法的使用,可能和金庸受到过西方文化的影响有关。与金庸同时期的武侠作家梁羽生就曾在他的《金庸梁羽生合论》中提到:“金庸是‘洋才子’,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电影的影响,画面感较强。”但正是因为金庸武侠的中西合璧,才满足了不同读者的审美趣味,无形中也丰富了读者的审美感受,这也是金庸武侠持续受到不同年龄层次读者喜爱的关键原因。

 (摘编自田莉莉《金庸与全民阅读——谈金庸小说对大众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能否写出“人的文学”来,张恨水已经用《啼笑因缘》等小说实践做了圆满的回答。章回小说写“人的文学”,既有精彩的故事.也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果说张恨水小说还是一种尝试,金庸小说已经形成了一种观念:以人的成长为中心,说故事、写人物。更有价值的是,怎样在章回小说的文体模式中写“人的文学”。金庸有着不同于张恨水等人的独特贡献。张恨水的《啼笑因缘》等小说中的人性张扬是将人物置于与传统文化的对抗中完成,写人性的多面性和人生的困顿,要求的是人性的发展和创造,是外国的人道主义观念的张扬,受到的是当时文坛新文学的影响。金庸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阐释人性,是在中国世俗文化中阐释政治文化与国民文化,写人性的规范性的光彩和对人生规律性的思考,金庸小说中的“人性”更具有中国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金庸小说显然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写“人的文学”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传统世俗文化是恒定的规范,现代文化视角却是多面与灵活。在我看来,金庸小说的现代文化视角突出地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西方文学艺术。例如在韦小宝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宫廷戏中的弄臣形象的影子。法国作家大仲马的那些复仇小说、侠士小说对金庸小说也有明显的影响。虽然这些外国小说的人物也还是类型人物,但是异样的影响给金庸小说人物带来了异样的色彩。二是电影艺术。电影的特写镜头突出的是画面感,在金庸小说中比比皆是,稍微回味一下,那些画面就会在你的脑海中停留,挥之不去。三是接受中国鲁迅等人的新小说的影响。鲁迅等人的新小说善于用细节刻画性格,塑造形象,金庸小说同样做得相当到位。(摘编自汤哲声《金庸小说的文化解读与文化人格的建构》) 材料三:

 金庸笔下的文化,宽广深厚。他调动自己的丰富学养,从传统文化的思想大河中打捞宝贵的生存智慧和丰富的精神资源,作为自己塑造人物、设计武功、提炼主题、思考人生的重要参照思考,使武侠小说呈现出很高的文化层次。

 儒、释、道、墨诸家精神的积极内涵都在其作品中有丰沛的体现。儒家积极入世、经世

 济民的思想,成就了金庸笔下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如郭靖、乔峰等。他们忧虑众生、为善除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有着阔大的胸怀。道家随心任性、率性而为的思想,成就了金庸笔下的经典角色张三丰、令狐冲、周伯通等。他们旷达超脱,不为外物所拘,独行于天地之间,崇尚精神人格的自由。同时,金庸还善于用佛性和佛理架构故事,如《天龙八部》中段誉、萧峰、萧远山、虚竹、慕容博、鸠摩智等人的命运叙事。儒重义务使命,道重自然天性,佛重救苦救难。金庸的小说,深深地烙印着传统文化的印迹。他将儒家的责任与道家的释放等有机融合在江湖的意境中,体现出对宇宙和人生的独特体悟和认识。金庸对武功的命名,不少取材于道家、佛家、儒家的修身养性智慧,比如太极拳、凌波微步、太玄神功、芙蓉金针、追风剑法、九阴真经、神行百变术、辟邪剑法、玉女素心剑、黯然销魂掌、长拳八段锦、庖丁解牛掌、独孤九剑、左右互搏术、倚天屠龙功、四象六合刀、雨打飞花剑、华山伏虎拳、泰山十八盘等,凝聚着“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他还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医卜星相、阴阳八卦、音乐舞蹈等元素糅合在武功招式的创造中,于是有了“诗化武功”“音乐武功”“书法武功”“舞蹈武功”等等。比如《笑傲江湖》中,莫大以胡琴弹奏《潇湘夜雨》,“琴中藏剑,剑发琴音”,七只茶杯应声而断;《书剑恩仇录》中,金笛秀才余鱼同的金笛,时而做鞭,时而做笔,时而做暗器;《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演绎箫乐《碧海潮生曲》,以乐为武对战老顽童周伯通。《侠客行》中,一壁书法,一撇一捺、动静疾徐中都蕴含着剑术玄机。《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得知爱徒俞岱岩惨遭劫难后满腹悲情难自抑,深夜凭空书写王右军的《丧乱贴》,无意中创造出旷世书法武术。金庸以诗性的想象将武侠与音乐、书法、诗词等融会贯通,增强了小说的审美性和文化内涵。

 (摘编自鹿义霞《侠义道·文化根·世情劫·家国梦——金庸武侠小说的多重维度》)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庸的武侠小说带有中西合璧的性质,所以他的小说既有浓烈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也能从中找到西方文化的影子。

 B.金庸作品中的好名字比比皆是,像穆念慈、任盈盈、苗若兰、木婉清、余沧海、岳不群等等,看上去像是随性为之,其实都能在文献里找到影子。

 C.材料二中提到电影艺术的运用是金庸现代文化视角中重要的一环,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源自材料—中所提及的西方电影的影响。

 D.材料三认为金庸的作品中融合了儒、释、道、墨诸家的精神内涵,它也可以用来解释材料二中论及的金庸小说中的人性更具有中国特色。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庸武侠是一个重构经典的过程,只要创作、传播和接受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难以实现文学作品的“经典化”。

 B.金庸的武侠作品在主题上都能体现出家国情怀,侠肝义胆、胸怀天下的正面人物形象比比皆是。

 C.张恨水的章回体小说里既有精彩的故事,也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只是他的作品对人性的诠释与金庸相比有较大的不同。

 D.金庸小说的现代文化视角突破传统世俗文化恒定的规范,这其中借鉴了西方文学艺术的特长。

 8.下列说法中对金庸作品中武学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庸设计的武功有很高的文化层次,除了自身丰厚的学养,还在传统文化庞大的宝库里取材。

 B.金庸对武功的命名,有一部分学习了西方的变形手法,也有不少取材于儒道释的修身养性智慧。

 C.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太极拳、凌波微步、玉女素心剑、鹰爪擒拿功、长拳八段锦、华山伏虎拳、泰山十八盘等武学名称里都有体现。

 D.在《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演绎箫乐《碧海潮生曲》对战老顽童周伯通,是金庸以诗性的想象把武侠与音乐融为一体的表现。

 9.材料一引用了武侠作家梁羽生在《金庸梁羽生合论》的言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0.优秀的武侠作品应该具备哪些特质?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精析 1.C [对原因的分析有误。原文是“因为金庸,是把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的因子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激活再生”。] 2.D [A 项“金庸喜欢驾跑车,有时也喜欢超车”分析不够准确,他喜欢驾跑车,但他所说的“逢电车,必超车”是一种幽默,不应该简单地理解成他喜欢超车。B 项原文“如果电视对观众有坏影响”仅是一种可能。C 项“因为担心没有资格立足这个教授云集的学府,就写下‘草堂赋诗,北大讲学’,并以‘名誉’冠于‘教授’前”表述有误,因为原文中“又是一种怎敢当的心情”是金庸的自谦,“名誉教授”也非金庸自己冠名的。] 3.D [分析颠倒,应是材料一突出其思想价值,材料三强调其对传统血脉的继承。] 4.①不动声色的谈吐往往会令人忍俊不禁,如关于“超车”的回答。②形象生动的比喻巧妙地化解尴尬,也让他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如“一把菜刀”的比喻。③诚恳、真挚,幽默时也不失以诚待人,以礼待人,以心暖人,如对王朔批评的回答。

 5.(1)武侠小说创作方面:通俗而不媚俗,面向大众,立场端正,负责任、有见识,创作出有思想的作品。在现代文化背景下,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小说创作。(2)撰写社评方面: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总是强调人民性。

 6.D [A 项倒置因果,是小说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也有西方文化的影子才得出中西合璧的结论。B 项遗漏信息,不是仅在文献里找到影子,而是在中国古典文献里找到出处。C项偷换概念,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都提到了画面感,但材料二中并没有提到这是受到了西方电影影响。] 7.B [过于绝对,原文是“往往在主题上流露出家国情怀”,并不是“都能”。] 8.C [张冠李戴,“鹰爪擒拿功”是西方变形手法的使用。] 9.(1)增强文章的深度和力度,突出“金庸受到过西方文化的影响”的思想特质。(2)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客观、真实可信。(3)为下文金庸小说“中西合璧”提供证据支撑,也可由此生发出对部分读者审美趣味的满足。

 10.(1)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能超越传统的武侠作品,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接近真实的历史背景、个性鲜活的人物形象,经长期的沉淀和洗礼依旧可以打动读者;(2)立足传统文化,融合诸家学派的精神内涵,增强小说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内涵;(3)兼容并包,除了传统文化内部思想的交融还能借鉴西方的写作技法,也能从电影或是大师的作品中汲取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