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何以亢奋1500字

  随笔何以亢奋1500字

  百度上解释:亢奋,形容极度兴奋的样子。如:听到这个消息,疲倦的我立即亢奋了!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里有一句:“他大约像西班牙的牛一样,一看见红色,便会亢奋起来,会做出一种可怕的行动的。”

  根据生理学,影响人亢奋的体内激素,有性激素、多巴胺、甲状腺素等。人激动会产生激素,还是产生激素使人激动?权威的说法是,外界的刺激,让各种器官分泌相应激素。所谓的“激动”产生的直接原因也就是一种由于激素的作用产生的现象,根本原因是外界的各种刺激。 我无意研究生理学,却有点想补补社会学的课,直接原因是,睁眼一看,这社会无时不在亢奋中。这个现象,有人在1895年已作过深刻且精辟的分析。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里分析了“群体”中作为“个体”的“从众”心理。

  群体不是随便聚集在一起就是所谓的“群体”,只有当这群人有了同样的心理诉求、有了相同的行动目标之后,才构成了“群体”。群体不具有时间、空间的属性限制,不需要面对面的接触,只要满足心理诉求、行动目标相同之后,就具有了群体的属性。这个群体有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低智化、情绪化、敏感化、非理性化”。在这里,你可以把“个体”理解成身体的细胞,当组织构成生命之后,每个细胞都会失去了意识,只能听从主体大脑和神经的某种命令来行动。群体中的个人就是类似于这样的存在。而且在群体里容易冲动,容易肆意妄为。因为群体中的个人会时刻都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力量,这种力量即体现在“人多力量大”、也体现在“众即是法”的一种自信上。 互联网时代整个社会的亢奋一个接一个,只是所有的热度都不会超过三天,转瞬即逝。区志航用裸体俯卧撑的方式,让身体与事件发生地对话,意欲帮助世人对曾经的“公共事件”再次唤起记忆,但最终只是作为一种艺术符号的形式创新偶然被在小圈子里提起,一种“裸体俯卧撑的力量”并没能按预设发力。 到底是什么在让你亢奋?是斗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是为了那句“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的确有武松之勇。但问题是,好好的一个场子,他玩砸了,一片混乱不堪,你得收拾残局,你得买单。

  “英雄行险道,富贵似花枝。”你一味地附和、一味地嘚瑟、一味地奉承什么呢?只要换个名字,倒霉的或许就是你。 有时候跟朋友讨论这个“亢奋”的问题,我总是处于无法辩驳的尴尬之境,因为他们用“实际”去解读所有已发生或正发生的事,他们就是不问这个“互害化”、“内卷化”的社会,到底还要“互害”到何时?我说,今天你赞同的“实际”,明天你就等着被“实际”。为何“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会被这么多人推崇?难道这就是人性吗? 很多年前我发现,这个社会崇尚的就是江湖那一套,谁会斗狠,谁善于交易,谁就是英雄能人。这个社会没有底线,没有是非善恶观。太多的人把无事找事、逞强斗狠作为一种解气的英雄来崇拜。挑起仇恨、无事生非、称王称霸,反倒成了一种流行的价值观。有人想过,这是“助纣为虐、养虎为患、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要不,咋会大规模地“扫黑除恶”呢? 有人用《增广贤文》里的两句话规劝我:“强中更有强中手,恶人须用恶人磨。”、“但将冷眼观螃蟹,看他横行到几时。”

  朋友还引述了一段话让我深思:“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或者换个角度说立身处世的姿态,无非是顺适、逃避和对立三种。在凶险横生的浊世,对立则是顽强的反抗、公然地坚持自己的价值。”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曹操在《短歌行》里曾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今天看来,避免亢奋,当无须杜康。期待真有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人在开示“如何根治顽瘴痼疾”时说:真正能治愈你的,从来都不是时间,而是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