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电影《嗝嗝老师》有感

  观看电影《嗝嗝老师》有感

  今儿哄娃睡觉时间长了点,连半小时作文的时间都没有,所以就直奔主题吧。

  昨天去看了个印度电影《嗝嗝老师》,不知道我现在是经常跳出文化工业去思考,容易出戏还是什么,觉得电影情节很平淡,总结了两个词“接纳自我,给予希望”。这个希望是特别要针对孩子给的,我可以理解也可以想象,对于人生之初的孩子,根据一些客观的条件,比如贫富、天赋等等贴标签是件极其残忍的事情,好的老师在教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予孩子对未来的希望。

  就像电影中老师对于那个靠打牌赌钱挣钱过日子的孩子说“你有数学的天赋,不应该仅限于小小的赌场,要去就去世界上最大的赌场‘股市‘,说不定你能挣很多钱,还会成为投资银行家……”这个时候孩子的眼里出现了对未来的渴望和向往。为孩子展现一个可触及的未来。

  说到这儿,我想突兀地话锋一转,从这个电影出发,我想讲的重点并不是老师的教育理念云云,而是价值体系。对老师来说,为孩子描绘未来,是基于大众所公认的价值体系,投资银行家应该是其中不低的一个位置。

  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体现价值的需求,不管是通过职业、家庭还是财富,任何一个都是一种体系。如果要体现出价值,那就意味着要拿到体系中的稀缺资源,比如高级职位、娶到美女、多生娃、多赚钱。每一个体系中都有无数人在竞争,要拿到这些资源势必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就问你一句,值得吗?

  有没有想过,自己所追求的都是些什么东西?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些来为自己加持?而其中一些需求,并不是自己真的需要,而只是被创造出来而已?

  又说回到这部电影的另一个主题“接纳自己”,嗝嗝老师的问题是导致其控制不住发出怪声的神经疾病,这是一种显象的毛病,而她在课堂中让同学们在笔记本里写下自己最讨厌自己的地方,这也就是在完成自我剖析,并且自我接纳。

  每个人都有问题,只是不像嗝嗝老师那么的明显罢了。

  所以在我们停不下追求某些事物的脚步时,我们是不是也不敢去面对,不敢去深究自己所追求的事物到底有什么意义?

  是否只能等繁花落去,黯然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