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石壕吏》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句式特点。

  2.品味诗歌构思,理解诗歌内容。

  3.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

  教学过程

  一、抓关键词,导入新课

  师:“逾”这个字读,何意呢?

  预设:yu,翻越。

  师:年迈的老人为何选择翻墙走?

  预设:“有吏夜捉人”。

  师:特别是哪个字,使得老翁翻墙。青壮年男子年轻力壮才适合打仗,连老翁都避免被“捉”而逃走,而且在夜晚来捉人,说明什么呢?

  预设:时间很紧急,战况很紧迫,战争十分的激烈。适龄男青壮年已经被抓走完了,不得不抓人头充数。

  师:旅客一般都在天明时住扎下来,而杜甫“夜暮”才投石壕村,亦是为躲避士兵发现。

  村民与旅客都在千方百计地躲避官兵的抓捕,说明怎么样的社会现象?

  预设:由此可见社会处在兵荒马乱时刻。民众的处于水生火热,民不聊预设的阶段。

  师小结:这是因为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

  【设计意图】

  抓住有悖于常理的关键词,发现矛盾冲突之所在,引出战况紧急、激烈,l点明写作的历史背景。将文言关键词拎出,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将文言与文化结合。

  二、朗读诗歌,读出情境

  师:老翁逃跑,唯有老妪迎接官吏,哪个字体现了他们的家庭状况呢?

  预设:苦

  师:该用怎么样心情和语气语调来读出苦呢?

  预设:悲痛、慢速、低沉、哭泣

  1.教师范读,标注字音,节奏。

  课件出示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课文,咬准字音,读准节奏,体会这个家庭的苦。

  2.再读课文,读出层次,说一说这个家庭“苦”在何处?

  预设 一个苦难的家庭: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战乱丧子之苦)

  儿媳出入无完裙,孙子尚在乳下。(家境困窘之苦)

  老妪暮年从军,老翁妻离子散。(力衰应征之苦)

  3.诵读感知,悲惨遭遇,家庭之苦

  师:生诵读,想象自己就是老妪读出悲痛、慢速、低沉、哭泣

  三、理解构思,想象情境

  师:从诗题来看,主角应是官吏,如何审问、逼供,但杜甫采用

  “寓问于答”的方法

  ,删减了吏的提问。一出场只用

  “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

  仔细品读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

  1.请同学们慢读想象:差役是如何逼问老妇的?试着用白话文补白暴吏的语言。并两人一组,角色演读,注意神态、语气、语调。

  (生合作交流)

  预设 石壕吏:你家的男人哪去呢?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其他人呢?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那谁去战场!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2. 老妪年迈且哭诉家庭遭战乱遇丧子之苦,家境困窘之苦,官吏会让她不上战场吗?从哪句可知?

  预设: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师:结合全诗概括差役与老妇的形象。

  (生交流明确)

  预设 差役——怒(蛮横、残暴、冷漠无情);

  老妇——苦(艰难、悲苦、有责任担当)

  为让儿媳留下给孙子喂奶,官吏呆的时间越长,丈夫和杜甫更危险,亦可是主动请求紧急奔赴前线

  【设计意图】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句式、韵律特点;朗读课文,把握层次,理清课文的叙事脉络;并通过想象情境感受构思的巧妙,最后进行角色演读,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四、比较阅读,体悟情怀

  1. 师:像老妪一样出征战场的人物,亦有木兰,她替父从军十年征战不被发现女扮男装还屡建战功,表现了她怎么形象?

  预设:深明大义、机智、勇敢无畏

  2. 师:那么杜甫写《石壕吏》的主旨仅是为了突出老妪的形象吗?那是什么?

  预设:不是,是突出百姓生活之苦,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师:引发战争主要责任在于谁?如此悲惨的家庭还不放过老妪,可见?

  预设:统治阶级,残暴、剥削严重、民不聊生

  3.师:全文近乎于叙述,除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就再无议论抒情句,作者通过哪些关键词蕴含自己情感在之中的呢?

  (生交流明确,师小结)

  预设 :诗人将褒贬之情融于精准客观的叙述中,用精练的词句去感染读者。

  如“有吏夜捉人”一句中,“夜”“捉”二字除了客观叙述事件的发生,同时也让读者感到:统治阶级于人民入睡的黑夜捉人,其突然袭击的凶残面目可想而知!作者如实而又准确的叙述,揭露批判之意不言自明!

  再如写故事结局的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在客观点明事件结局的同时,已暗藏了对事件的感受:从“暮投”到“夜久”再到“天明”,反映了老妪哭诉、官吏威逼时间之长,同时也表现诗人整夜难眠,极度关注事件的心情;“幽咽”二字把年轻寡妇忍气吞声、无力回天的悲惨命运刻画了出来,也表现了诗人的同情之心;“独”字写诗人与孤单的老翁分别的情形,诗人的悲痛之情也尽在其中。

  可见,作者在叙事当中,笔端饱蘸无限深情,虽不着一句议论,不着一句抒情,但凄苦、悲愤之情尽在不言中。

  4. 师:古代文人无不关注社会民生,若借用陶渊明的《桃花记》之口,杜甫的理想生活应是?(生交流明确)

  预设:“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小结:表明了杜甫对战争的厌恶,对封建统治者压迫剥削的批判,对物质丰富,安定幸福,悠然自在生活的向往。‍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站在诗人的角度,讲述事件,体悟诗人苦闷复杂的心理,理解诗人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表明了杜甫对战争的厌恶,对封建统治者压迫剥削的批判,对物质丰富,安定幸福,悠然自在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