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汇编

 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1

 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市委市政府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要指示精神,把全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作为加快振兴发展的重大举措,农村旧貌换新颜。

 一是坚持尽锐出战,着力在部署谋划、工作力量和具体操作上集中发力,以‚一边倒‛的态势在狠抓脱贫攻坚的同时,同步抓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场硬仗,精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同时注重乡村安全饮水、卫生用厕、入户便道等基础设施提升,以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面貌步入全面小康。

 部署上统筹谋划 在推进高质量、可持续脱贫的过程中,一开始就注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脱贫攻坚同步谋划推进,加快补齐短板,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力量上有效融合 市县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既抓好脱贫攻坚,也抓好人居环境整治,以上率下层层压实责任,打通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选派 3519 名市县乡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9500 名驻村工作队常驻队员,每个贫困村安排 1 名县处级以上领导挂点帮扶,脱贫攻坚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行一支队伍抓到底。

 内容上有机衔接 在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前提下,聚焦重点领域开展系统整治,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聚焦农村危旧土坯房多的特点,完成土坯房改造 69.52 万户,整治危旧‚空心房‛8105 万平方米,让广大农民彻底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危房。聚焦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全面清理污水沟、臭水塘,梯次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点812 个,完成改水 43.16 万户。聚焦农村道路差的现象,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 25 户以上人口自然村通水泥路。聚焦农村旱厕多的状况,普及农村户用水冲厕,全市改成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 95.6。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在建设目标、实践路径和项目安排上精准布局,遵循‚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分类系统推进‚七改三网‛建设工程 针对农村点多面广、点状分散分布的特点,按照先点后面、先易后难,从试点示范到全面推开,持续推进村庄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塘、改沟、改环境以及电网、广电网络、互联网络等‚七改三网‛项目实施,彻底改变农村面貌。

 建设目标上 按照整治一般村、扶助贫困村、培育中心村、提升特色村的思路,朝着‚扫一遍‛的目标扎实推进,打造‚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章贡区将 4 个镇 49 个村分成城乡结合村、远郊一般村、乡村旅游村‚三种类型‛‚三个模式‛分类推进,所有

 自然村点基本完成‚七改三网‛整治建设‚扫一遍‛。

 实践路径上 秉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理念,积极落实重大工程统一组织推动、统筹整合资金、统管项目建设、强化规划引领、强化连片推进、强化长效管护,采取 EPC 工程总承包模式,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辐射带动力强的村庄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项目布局上 安排贫困县、贫困村优先实施项目建设,支持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按照省级财政 15 万元、市级财政 6 万元、县级财政 9 万元的补助标准安排建设资金,每年安排 5000 个左右村点实施‚七改三网‛项目,累计完成 3.5 万个自然村组建设,7个已脱贫摘帽县率先完成整治建设。目前,已累计改沟 1.8 万公里,改塘 2.43 万口,利用清拆场地改造果园、菜园、花园 4.11万个。

 三是坚持农民主体,着力在搭建平台、提升自治和树立榜样上丰富形式,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成为行为自觉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千家万户,村庄布局、土地腾挪等情况比较复杂,涉及的矛盾、利益和问题较多,我们坚持农民的事最终还要靠农民自己去解决。

 注重搭建有效参与平台

 充分发挥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牵头作用,逐村逐组开展‚乡间夜话‛‚乡间午话‛活动。专门设立妇女小组长,给予一定报酬,充分发挥妇女作用,组织动员群众参与。创新‚小手拉大手‛方式,对家庭卫生评为优秀的,通报到学校,由村里购买奖品,学校进行表彰,让小孩来影响家长。

 探索创新村民理事制度 从工作一开始,各地就充分借鉴新农村建设有效经验,依托行政村或自然村、村民小组建立村民理事会,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形式,有效推进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充分运用好乡贤资源,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等社会力量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立县级新农村建设促进会 12 个,乡镇分会 62个,共有会员 1374 名,筹集资金近 1 亿元。

 广泛开展各类创评活动 采取评星定级、流动红旗、文明卫生户评选等多种形式,用群众身边的模范引导教育群众、带动群众。广泛推行‚积分兑换制‛,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 ‚清洁家庭‛评比等形式累计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额即可在‚积分兑换屋‛换取价值不等的商品,增强了群众参与积极性。建立不良行为惩戒‚黑名单‛,传递扶贫不扶懒的政策导向,切实增进行为自觉。

 四是坚持教育引导,着力在建设阵地、强化引导和革除陋习上狠下功夫,培育倡导文明新风尚,推进美丽乡村由‚塑形‛向

 ‚塑魂‛转变 将扶志、扶智、扶德、扶勤贯穿全过程,深入开展乡风文明行动,构建起全民参与、全域联动、全面提升的工作格局,有效改变农村陋习。

 筑牢文化阵地,打造家门口的‚红色学堂‛ 突出学习、活动、服务三大功能,与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服务中心‚三合一‛融合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使之成为群众愿意来、留得住、有获得感的活动阵地和精神家园。挖掘‚乡土艺术家‛,运用地方特色艺术表现形式,把送戏下乡与政策宣讲相融合,引导农户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逐渐养成爱干净整洁、爱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

 强化教育引导,让农民群众‚富脑袋‛ 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连心连情促脱贫‛活动,组建‚脱贫典型宣讲团‛巡回宣讲,大力宣传卫生与健康、防病除害知识和改厕及环境整治要点,培育广大群众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开展专项整治,向陈规陋习‚亮剑‛ 对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导致老年人生活困难的,通过道德评议会、乡贤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监督督促子女履行赡养老人义务,或村级组织联合妇联、民政、司法等部门,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法律援助等督促其履行,着力解决敬老养老问题。高度关注农村老人住房安全问题,采取与子女合住、修

 缮加固、拆旧建新、入住养老机构等方式确保老人住房安全。强化宣传舆论导向作用,组织引导群众积极参加‚五好文明家庭‛等创评活动,定期发布‚道德红黑榜‛,让群众参与、群众评议、群众监督,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教育,形成思想共识。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农村垃圾下河、不入桶、乱扔乱丢等现象基本消除。信丰县注重基础设施配备,按 10—15 户的标准配备一个垃圾桶,新建乡(镇)垃圾压缩中转站 14 座,在举力开展陈年垃圾大清理后,实行‚干净村庄移交工程‛,理顺垃圾收集、转运、处理流程,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推进第三方治理,实现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

 五是坚持长效治理,着力在建章立制、资金投入和长效监督上探索创新,充分体现共建共享发展理念,构建有新房有新村有新貌的管护机制 为有效破解‚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难题,坚持一手抓问题整治,一手抓机制完善,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

 建立完善制度 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期管护工作,指导所有村(居)

 修订相关村规民约,坚持用制度管事管人。全面推行以院内净、卧室净、厨房净、厕所净、个人卫生净和院内物品摆放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五净一规范‛,以及定管护范围、定管护标准、定管护责任、定管护经费、定考核奖惩和农民群众门前三包的‚五定

 包干‛制度,落实好农户的卫生保洁责任,形成制度性约束,加快习惯培育形成。

 强化资金保障 建立‚财政保障一部分、各方整合一部分、单位帮扶一部分、社会筹措一部分‛的‚四个一‛资金投入机制,其中财政保障部分按照省、市、县、乡镇四级对每个村投入不少于 5 万元标准筹措(省 1 万元、市 1 万元、县 2 万元、乡 1 万元),目前已落实各级财政长效管护资金达 1.9 亿元。其他通过村民自筹、乡贤捐助等渠道解决长效管护资金问题。

 媒体长效监督 通过电视、广播、微信、宣传栏等媒介进行宣传造势,提升群众爱家保洁意识。开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栏目,宣传先进典型,曝光突出问题,形成互相学习、竞相推进的良好态势。组织监督队伍,经常性开展暗访调查,坚持问题导向,制作暗访调查视频并在适当的会议上进行播放,采取月调度、专项部署、流动现场会、抓暗访问题整改等方式,推动工作落到实处。

 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2

 在脱贫攻坚中,我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的指示要求,探索建立了‚防贫监测预警保障‛长效机制,切实巩固脱贫成果。

 一、建立监测机制,摸清对象底数 一是锁定监测对象 围绕已脱贫人口稳定脱贫、未脱贫人口全部脱贫、坚决阻止源头致贫‚三大目标‛,针对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该目标 2019 年已实现全部脱贫)、有返贫风险的已脱贫户、有致贫风险的非贫边缘人口,把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 4000 元以下,因病因学刚性支出远大于收入,突发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重点人群纳入监测对象,实现对全县监测对象精准掌握。

 二是明确监测程序 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 4000 元以下、因病因学刚性支出远大于收入等监测对象,采取‚群众申请、入户调查、部门比对、村民小组评议、村民代表审议、村级公示、乡镇复核、县级备案‛程序进行识别;对因灾、突发大病、突发事故等监测对象,采取简易程序及时纳入予以扶助救助。同时,以村民小组、易地搬迁点楼房为基本网格单元,明确网格员逐户开展走访摸排,定期了解监测对象家庭生活及就医就学情况。

 三是建立监测台账

 通过县、乡、村三级自下而上逐级、逐户进行研判,全面摸清‚四类‛重点监测对象底数,建立了监测对象台账。自 2019 年 5 月启动以来,全县共识别监测对象 1785 户 4643 人。通过 ‚三重保障‛已消除 948 户 2409 人的致贫返贫风险,恢复发展能力,实现良性发展。

 二、建立预警机制,强化动态管理 一是动态预警 按照‚统一管理、动态调整‛原则,对重点监测对象,落实网格员、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三支队伍‛每月进行走访对比,定期了解收入支出、产业就业、就医就学、住房饮水等情况,按照识别程序,常态掌握监测对象变化情况。并把防贫对象分为‚返贫致贫临界户‛‚返贫致贫边缘户‛‚返贫致贫监测户‛三类人员,实行红、橙、黄三级管理,实现标识清、底数明、措施实,常态化监管。

 二是分类标识 对录入系统的重点监测对象,根据家庭收支、生产生活、因病、因学、因灾等方面情况,按照‚返贫致贫临界户‛‚返贫致贫边缘户‛‚返贫致贫监测户‛进行分类管理,实行红、橙、黄‚三类标识‛管理,逐户制定防贫方案、提出保障评估报告,形成‚一户一报告‛。同时,将评估报告录入管理台账,实现标识清、底数明、措施实,常态化监管。

 三是责任包保

 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原有帮扶责任人的基础上,对未脱贫人口实行 31 名县级干部和 690 名乡科级干部‚1+1‛包保帮扶,对非建档立卡贫困户监测对象由驻村工作队和网格员负责,实时监测家庭情况,及时协调解决相关困难,确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建立保障机制,阻断贫困根源 一是整合资源保障 整合‚扶贫产业、就业培训、创业支持、医疗救助、政策平台、教育资助、应急救助、住房保障、低保保障‛9 项政策类资源,争取‚项目众筹、个体众筹、社会团体、公司企业、公益平台、中国社会扶贫网、慈善基金、慈善一日捐、爱心人士‛9 项公益类支持,重点对‚四类‛重点监测对象进行有效保障。同时,通过深入推进产业革命,大力发展生态茶、冷水鱼、猕猴桃三大主导产业和中药材、蔬菜两大增收项目‚3+2‛产业,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重点监测对象每户均有 1—2个产业覆盖,通过入股分红、参与务工等方式,长效增收、稳定脱贫。

 二是因户施策保障 对全县识别出的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 4000 元以下有劳动 力的对象,采取东西部协作劳务输出、开发公益岗位就业、产业扶贫、集体经济利益联结等方式予以帮扶。对因病、因学导致家庭刚性支出远大于收入的对象,采取纳入民政重点保障对象、落实医疗救助、教育资助和社会扶助等帮扶措施,减轻困难家庭刚

 性支出。对民政兜底保障的对象,采取民政兜底、自愿服务、爱心捐助等措施予以保障,并整合农村闲置学校、村委会等资源,建成敬老院 10 所、规范化农村互助幸福院 34 所,对其中的 252名残疾、智障等农村特殊困难群体集中供养,确保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

 三是防贫救助保障 建立县级防贫救助资金池和 10 个乡镇(街道)防贫救助资金池,重点对因灾、突发大病、突发事故等新致贫对象,通过相关政策和公益资源扶持后,仍然无法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的防贫对象,及时启动‚防贫救助‛项目,由县防贫预警监测工作中心负责统筹协调和审核实施,县乡两级组建核查工作组,按照核查、认定、公示的要求实施救助,确保不出现一例返贫、不发生一起致贫。截至目前,全县资金池争取到社会资金 315.3 万元,已使用 147 万元。

 四、建立长效机制,提升造血功能 一是产业发展长效机制 县委、县政府研究并印发《关于建立健全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的实施方案》,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围绕生态茶、冷水鱼、猕猴桃三大主导产业和中药材、蔬菜两大增收项目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目前,全县已建成茶园15.7 万亩,全省最大的茶叶企业已建成投产;建成特色水产养殖 6650 亩,成为全省冷水鱼养殖产量最大、面积最宽的县;建

 成猕猴桃基地 1.4 万亩,种植蔬菜 15 万亩、中药材 3.4 万亩,实现全县贫困家庭在家劳动力通过经营、务工等方式参与到扶贫产业中。

 二是就业扶持长效机制 全面施行‚培训资源优先满足搬迁群众、新增公益岗位优先安排搬迁群众、新增城镇就业岗位优先推荐搬迁群众、安置点门面优先让利搬迁群众、城市服务产业优先扶持搬迁群众和创业政策优先落实搬迁群众‛六个优先政策。2019 年以来,共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培训 19 期 1300 人次,为搬迁群众解决公益性岗位和就业援助岗位 145 个,发放创业贴息贷款 2000 余万元,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有劳动力家庭至少 1 人创业就业,48 的有劳动力家庭实现多人创业就业。

 三是社会保障长效机制 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保障政策落实进行‚回头看‛,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2019 年以来,兑现教育补助资金 92.5 万元,实现 6-16 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应入学率达 100,无 1 人因贫失学辍学;兑现‚三重医疗保障‛3091.91万元,实际补偿比达 90.81。全面推行‚以水养水‛,对全县饮水安全工程进行全覆盖管理,实现全面正常运行。对兜底脱贫的1106 名贫困人口,整合农村闲置校舍、村委会,建成敬老院 10所、农村互助幸福院 34 所,对 352 名生活无法自理的农村特殊困难群体进行集中供养,确保生病不愁、生活无忧。

 四是搬迁群众市民化管理长效机制 在易地扶贫安置点社区实行市民化管理,截至目前,全县 9 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水电费收缴率达 100,物业管理费收缴率达 84 以上,实现搬迁群众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3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镇党委、政府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市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方针政策,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紧紧围绕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贫困村脱贫出列标准和‚三率一度‛要求,真抓实干,克难奋进,抓实脱贫攻坚‚八大专项行动‛,全面推进项目建设、产业提质、民生改善、服务提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产业支撑促增收 围绕产业布局和发展特点,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2019 年以来全镇实现旅游总收入 327 万元,发

 展经济林果种植 6.71 万亩,带动 260 户贫困户发展林果种植实现人均增收 1600 多元。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业扶持模式,全镇成立果蔬、林果、山药百合等协会 27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30 家,大力发展木梨、人工食用菌种植,建档立卡科技示范户和村集体经济发展 100 纳入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体系。同时超额完成小额扶贫贷款指标任务的 50,助力产业扶贫,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二、住房改善保安居 成立市、镇、村危房改造专家组,全面摸排、认定辖区农房的安全稳固和遮风避雨情况,对符合条件的实行系统录入和政策覆盖。2018 年重点解决了预脱贫户、已脱贫户住房不达标危房存量问题,2019 年全面清零符合条件的‚四类重点对象‛和‚非四类‛危房存量,目前全镇‚四类重点对象‛危房存量已经全部清零,正在抓紧实施‚非四类‛危房改造。

 三、就业输出促致富 全覆盖开展贫困劳动力入户调查,结合全镇产业发展需要、企业用工需求和群众意愿,开设工业辣椒、经济林果、乡村旅游等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引导性就业培训全覆盖,未外出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就业岗位推荐全覆盖。2019 年,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移就业 384 人。

 四、教育扶智增动力 深入实施教育扶贫专项行动,全面完成‚控辍保学‛任务,

 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零‛辍学。‚雨露计划‛和职业教育计划全面实施。目前,共发放雨露计划资金 5.1 万元,惠及 8个村(社区)34 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

 五、健康保障解民忧 持续开展送医下乡、健康宣教、随访体检、大病筛查等活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家庭医生签约 100全覆盖;严格执行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2019 年全镇建档立卡人口住院 120 人次,发生医疗费用61.5 万元,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兜底‚四重保障‛共计报销减免医疗费 55.56 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均达 90 以上。

 六、兜底保障助脱贫 坚持低保政策与扶贫标准有效衔接、双线合一,地毯式开展农村‚三无‛特困人员摸底排查,对符合供养条件的 6 名‚三无‛特困人员纳入农村‚特困供养‛兜底。认真落实残疾人扶贫相关政策,23 名贫困残疾人享受了困难生活补助和护理补贴,10 户残疾人户享受危房改造补助资金 27.4 万元。

 七、社会扶贫强弱项 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捐赠活动。2019年共筹得爱心水泥260吨,价值70 余万元的污水处理系统2套,爱心捐款 56.2 万元。通过制定管理使用方案,爱心物资和善款主要用于动态监测风险筛查‚B、D、F‛三类贫困户、边缘户

 的产业发展、住房保障、卫生厕所、饮水设施、牵手助学、医困帮扶和兜底帮扶。

 八、夯实基础补短板 紧紧围绕改善贫困村交通、电力、水利、广播电视、网络宽带、医疗设施、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深入谋划实施‚贫困行政村整村推进‛项目,制定镇、村、组、户四级脱贫规划。

 总投资 1557.43 万元的整村推进项目已完成工程量达 85%。其中村组道路扩修、村内户外道路硬化、危房改造、通村道路硬化和生命防护工程已全面完工。水利、电力、通讯机站、活动场所建设等部门整合项目均已进入施工阶段。

 九、党建引领促脱贫 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全面履行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出台《脱贫攻坚片区作战集中攻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细化‚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工作,层层传导压力,认真抓好‚五个一‛帮扶联系工作,开展好‚五查五看五解决‛,全面加强挂包帮扶工作。深入推进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和‚三讲三评‛活动,加大投入推进‚爱心超市‛建设,真正把农村基层支部建成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和战斗堡垒。

  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4

 近年来,我市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提升农村特别是贫困村形象,助推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在全市各乡村大力推进‚拆危治乱‛攻坚行动,拆除长期闲置废弃的危房、老旧房、‚空心房‛、废弃的草房圈舍、残垣断壁,既有效改观了村容村貌,把乡村打扮漂亮,也从精神上提振贫困户的脱贫信心,实现了‚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

 坚持党建引领促成效 在乡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中,受传统思想观念和农村生活习惯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群众‚住着新房守旧房‛,思想上有顾虑,对人居环境整治不积极、不主动、不配合,村庄脏、乱、差集中整治面临很大困难。

 为此,我市各级党组织把‚拆危治乱‛攻坚行动作为主题党日活动的重要内容,当做锤炼党性、提高干部攻坚克难能力的机会,积极组织开展‚我是党员我带头、‘拆危治乱’当先锋‛活动;广大党员带头宣传教育、带头转变生产生活习惯、带头支持‚拆危治乱‛、带头开展‚拆危治乱‛。

 全市组建了 4500 多支党员突击队,带头挑重担、攻难关,化解顾虑情绪,帮助机械不能到达或缺少劳动力的群众拆除危旧

 房屋。按照先易后难、因户施策、压茬推进的原则,遵循分批处置、分步拆除、分段治理的思路,采取以机械为主、人工为辅、人机结合的方式,投入机械 3 万多台次。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社会团体、有关企业和各类青年志愿者组织积极行动,先后共 46万多人次(其中贫困人口 16 万多人次)参与到‚拆危治乱‛行动中。

 通过这次行动,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锻炼了基层干部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推动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形成了组织引领、党群联动、合力攻坚的生动局面。

 群众参与热情高 在‚拆危治乱‛行动中,我市始终把群众利益摆在首位,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广大群众为主体,利用电视、乡村大数据平台和微信等媒体,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脱贫攻坚、改善人居环境的政策精神,充分做足思想引导和宣传动员,赢得群众认同和支持。

 具体工作推进中,不搞一刀切,不搞强拆,通过解决群众身边难事,排除影响群众生活难题,赢得群众理解、信任和支持。对个别思想上有顾虑、主动性不高的群众,组成工作组,深入群众家中开展思想工作,逐渐化解群众顾虑情绪,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

 同时,采取‚奖‛‚补‛并用办法,对主动拆除危房的群众,

 按照拆除量,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于正在享受住房重建、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红利的群众,把拆除危房作为享受政策的必要条件。对于人不在家的群众,主动沟通协商,或者回村拆除危房享受资金奖励,或者组织人员和机械拆除危房。对公共区域内的‚无主‛危房和一些残垣断壁,乱搭乱建,发动村上生态护林员、保洁员等积极参与拆危治乱。

 督用结合拼担当 充分发挥乡村大数据作用,在部署、推动、督查验收的各环节,施行‚建立一个平台,实行三级监督,数字上下通透,工作左右对比,网上晒图,网下查办‛的工作思路,建立统一数据库、全市乡镇党委书记工作群,通过互联网‚无处不在‛的优势,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汇总分析数据、展示成果、交流做法、评比通报,打通数据传递的‚中间环节‛,做到县乡村各级数据随时更新、随时可查、随时可比,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全面掌握工作线索,即时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形成赶学比超的浓厚氛围。

 同时,把‚拆危治乱‛作为检验干部担当精神和工作能力的‚试金石‛,注重在工作一线识别干部,考验干部。

 组织部门专门安排力量现场了解、跟踪掌握干部的现实表现。对表现突出的,优先提拔使用。做到了数据评比与实地督查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工作推进以来,涌现出了一批能力作风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干部,一些已经得到提拔重用,体现了重担当、重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对于工作滞后,工作中方法

 不多,不敢担当的,及时约谈提醒。对工作成效明显的基层党组织宣传表彰鼓励,对推进不力的集中整顿提高,有效激发了各级干部崇尚实干、勇于攻坚、担当作为的热情和活力。

 拆治结合展新颜 坚持拆治结合,对拆危、拆旧腾挪出来的土地,按照宜建则建、宜绿植绿、宜耕还耕的原则,集约高效利用,打造小花园、小景观、小菜园,同时,大力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和脏乱差等问题。

 通过推进影响环境的‚治乱‛行动,共拆除危房旧房 42 万 余间,拆除残垣断壁 46 万多米,清理垃圾 17 万余吨,复垦土地1.1 万多亩,农村危房存量极大减少,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从根本上保障了农村住房安全。

 昔日废弃的打麦场变身设施齐全的休闲广场,复垦后的土地规划成为小菜园,让美丽乡村绿树成荫、山水相映、整洁有序,从‚眼前‛延伸到‚身后‛,美丽乡村正由‚一片美‛迈向‚全域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改陋除弊增信心 拆危治乱,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群众幸福感,带来一场‚美丽蜕变‛。

 一大批群众告别烟熏火燎、搬出‚深山老林‛,一大批城乡‚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性治理,一大批影响脱贫攻坚进程的问

 题得到有效解决,既有效改观了村容村貌,把乡村打扮漂亮,又盘活资产资源,‚拆除‛了保守思想,改变了‚烟熏火燎‛的落后生活方式和习惯,培育了群众维护舒适环境的良好习惯、共建美丽家园的协作精神、追求幸福生活的价值取向,提振了贫困户脱贫信心,进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活力,为夺取脱贫攻坚最后胜利、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在‚拆危治乱‛集中攻坚行动中,还对具有保留价值,能彰显乡村特色、传承乡村文脉的,古民居、祖屋等建筑,进行了修缮维护,通过留住乡愁,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条件,涌现出一大批名声远扬的美丽乡村,为发展乡村旅游、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提供了新引擎。

 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5

 脱贫不松劲,摘帽不解甲。一年多来,我县严格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摘帽不解甲攻坚不放松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新起点。退出贫困县序列以来,我县坚持队伍不撤、任务不松,900 多名网格员依旧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与村民一起谋划产业、抓实村级事务,共同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摘帽后,继续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坚持县、乡、村三级‚一把手‛抓脱贫攻坚,持续实行县级干部包乡镇、科级干部包村脱贫工作机制,乡镇战区指挥长(县委常委)一线指挥督导,副指挥长(副县级领导干部)常驻乡镇指挥,村‚两委一队‛常态化驻村‚网格化‛开展工作。2419 名结对帮扶干部继续落实‚扶贫工作日‛制度,进村入户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做到队伍不撤、人员不散、力量不减。

 与此同时,研究出台了《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实施方案》,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确保思想不松、措施不松、力度不松,大力实施基础设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保扶贫、生态扶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层党建‚十大巩固提升工程‛,健全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扎实开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动态‚回头看‛,将贫困群众‚扶上马‛后再‚送一程‛,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确保稳定脱贫、防止返贫。

 念好产业经谱好增收曲 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 16.24 万亩,其中投产面积达 13.05 万亩,实现常住人口农民人均 1.5 亩茶,收入 4.5 亿元,全县农

 民人均纯收入有近 3000 元来自于茶产业,产业覆盖 1.78 万户7.8 万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 2600 余户 1.1 万余人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发展是关键。我县坚持把发展产业和带动就业作为持续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抓手,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着力打造山地生态特色农业循环经济,突出乡村旅游、茶产业、笋用竹三大主导产业,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持续巩固提升产业扶贫成果,为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产业基础。

 同时,还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及配套制定了乡村旅游、茶、笋用竹三大主导产业发展专项实施方案和技术规程。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村社合一‛组织方式,并将利益联结到户到人,让所有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就业务工、土地流转、自主发展产业等方式稳定增收,实现乡乡有龙头企业、村村有专业合作社、农民个个是合作社社员,力争让致富产业全覆盖,每个村民都能增收、受益。

 据统计,2019 年,乡村旅游业直接或间接带动近 1.1 万户 3万人稳定增收脱贫致富,户均增收 3500 元以上。整合各类资金累计 1313 万元,发展茶产业,新建茶园 10071 亩,改造中低产茶园 4.1 万亩,茶园套种经济苗木 3.79 万亩。积极稳步推进笋

 用竹产业,已完成竹苗种植 2 万余亩,力争 2020 年建成笋用竹种植示范及苗圃基地 4 万亩以上;野生抚育 5 万亩以上。

 全力补短板打赢歼灭战 为巩固脱贫成效,提升脱贫质量,全面排查 154 个村水、电、路、讯和公共服务设施情况,合理利用上级主管部门建设计划和财政资金,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切实以良好的基础设施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脱贫摘帽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农村饮水安全战果,及时制定了《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攻坚决战行动项目实施方案》,投入资金 1055 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 17 处,彻底解决了全县近 14 万群众的安全饮水难问题。

 除了在农村饮水安全上加大投入,还投入 7430 万元,实施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山塘 10 座,渠道 200 公里,全力 解决农田灌溉难题;整合资金 65816.95 万元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切实解决全县工程性缺水难题。

 在奋力补基础设施短板和弱项的同时,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按照‚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不差一项‛的原则进行地毯式精准排查,找准群众差什么,对症下药补短板,不留死角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努力让脱贫答卷更精彩。

 织牢民生网致富有保障 脱掉‚穷帽‛后,很多群众担心失去扶贫政策保障,会造成后续发展乏力,甚至又回到以前的贫困日子。

 对此,我县严格坚持‚脱贫不脱政策‛,不仅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继续享受脱贫攻坚各项惠民政策,还采取切实措施扎牢民生网,为幸福‚加码‛。

 继续深入实施教育扶贫,着力落实精准资助政策、改善教育办学条件、完善特殊群体关爱体系,充分发挥教育扶贫‚造血‛功能,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县没有一名适龄儿童因贫因病辍学,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持续全面落实医疗扶贫政策,参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县内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报。继续推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签约服务率达 100。除此之外,还不断改善城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配齐医务人员,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持续用好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对全县群众住房进行再排查,特别是强化对建档立卡群众住房安全排查力度,一旦发现住房存在安全隐患,立即整改,彻底解决全县农户家庭的住房安全问题,全县困难群众安全住房得到全面保障。

 除此之外,依托大数据平台,强化排查摸底,建立防止返贫致贫预警机制,强化监测管理,建立分类动态帮扶机制,强化帮扶实效,健全巩固脱贫成效机制,确保及时精准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动态帮扶。

 干群努力奋斗,铺就幸福坦途。我县坚持‚四不摘‛扎实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提升幸

 福感中促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