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典创业故事】最经典创业故事案例

  创业不仅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还对新理论观点的形成和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后者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更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开国内经典创业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国内经典创业故事

  国内经典创业故事篇一

  90后大学生禹化普大三时就当上手抓饼小老板,2年来连锁加盟店已开遍大学城

  你曾经在北城天街小吃街吃过台湾手抓饼吗?这家不到10平米的小店老板竟是一位刚刚毕业的90后大学生。禹化普大三时就当上手抓饼小老板,在两年时间里发展了4家直营店、1个加工厂和8家加盟店,年收入达250万元。

  每天下午4点,在北城天街小吃街店门口,已经有五六个白领在排队。放面团、煎鸡蛋、配作料……三分钟后,两个手抓饼新鲜出炉递给了前面的顾客。和传统烙饼不太一样,这个饼千层百叠,面丝千连,外层是淡淡的金黄色,内层柔软白嫩。

  每天能卖400个饼

  这么多人包围着店,为什么还有顾客加入呢?“这五六个客人是活招牌。顾客也许不知道我们,但看着这人气,就会吸引他们来尝鲜。”禹化普说,小吃店的秘籍就是要保持人气旺,排队人越多生意越好。

  “以前我们追求速度,人多了就一次出6个饼。”禹化普说,在2011年做第一家店时这个快捷的方式并没有赢来顾客青睐。他特意跑到成都小吃街去考察,发现类似的小吃店老板总是保持慢工出细活的状态。即便店外已经排起长龙,也不慌。而前来的顾客络绎不绝,等待着他们的美食。

  禹化普回到重庆,开始要求师傅一次只做2个饼,甚至有时候做一个饼。这个营销方式反响很好,饼保持最好的口感,排队的客人反而更多了,每天平均能卖400个饼。

  加盟店4个月盈利

  禹化普的北城店是两个月前开的,虽然租金掏了1.3万元,但是却成了店里的活招牌。北城店现在每月能卖1.5万个饼,凭借这样的人气,禹老板在月初迎来了三位新的加盟商。

  禹化普说,从去年的5个加盟商情况来看,基本4个月就能盈利。加盟费收1万元,门店3-10平方米即可,租金价格通常在3000元左右。扣掉原料、房租、水电煤及人工费用,按每家店最差卖300个饼算,一个月的纯利润平均为8000元。

  一开始,禹化普想做连锁直营模式,但当他们拥有第三家直营店时,开始打磨品牌。想要与大品牌竞争打开这个细分市场领域,必须吸引加盟商。

  “每卖一个面团给加盟商,他们赚8毛,我们只赚五毛,薄利多销。”禹化普说,按10个月算,5家加盟店每天至少购买2500个面团,一年仅靠卖面团营业额能达到100万元。

  国内经典创业故事篇二

  1983年,李烨出生在盐城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在当地经营着一家大型餐饮企业。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李烨说那时虽还没有富二代的概念,但自己绝对已经是了,我家的酒店叫兴达大酒店,按照现在的说法应该算是一个会所了。我2001年在常州上大学时,每月生活费至少有5000元,在当时的校园里绝对算得上是富二代的水平了。

  但是好景不长。2003年,父亲经营近十年的酒店破产了。李烨的生活费从每月5000多一下子掉到了100元不到。那段日子,李烨在常州一家电脑城门前扛箱子挣生活费,这样一直坚持到2003年退学。父亲破产后,全家一度在扬州尝试养螃蟹,但是2003年遇到非典,又加上遇到发大水等意外,养殖场也没有办成。我们一家子就又回到了盐城。

  “回到盐城时,总共只剩下500多元,全家人都在为生计发愁。我有一天晚上出去溜达,看到一家烧烤摊生意非常火。想着这个成本小,后来免费给烧烤摊老板打工。”师傅看李烨不怕苦、不怕累,就把配料毫无保留的都告诉了他。两个月后,李烨自己的烧烤摊在盐城师范学院旁开张了。没想到很红火,两个月李烨一共赚了1700元。

  生计有保障后,2005年,李烨又参加了高考,最终考进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院。在学校里李烨读的是多媒体设计专业,说是多媒体设计,实际上就是网页设计等一些电脑知识运用的专业。他没有一门心思死读书“我白天上课,晚上就外出打工,主要是帮助商家做电商服务。最让我骄傲的是我大二的时候,去了上海一家经营游戏货币的网络贸易公司,有点类似于美国的eBay网,这段经历给我后来的电商生涯打下了基础。”

  2008年6月,李烨大学毕业后,怀揣创业梦想的他在同学、亲戚的帮助下,创立了上海天天爱购网,但是没多久因为股份的问题退出了团队。

  又一次跌入谷底,这时,李烨又想到了他的烧烤。李烨在上海读书期间,父亲也把他的烧烤摊从盐城搬到了上海。2008年10月的一天,创业失败的李烨在家帮父亲打理烧烤生意,那天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在网店摸爬滚打多年,为啥不把烧烤店开到网上呢?说干就干,李烨开始着手创立他的网络烧烤店。

  国内经典创业故事篇三

  1999年2月,不满20岁的潘俊海高三辍学,打算外出务工。坐在开往北京的火车上,想起不辞艰辛为自己筹措高昂学费的家人时,他就一阵阵心痛。

  “当时家里还背负着5000多元债务,供不起弟兄三人同时上学,祖母在田间劳作时还晕倒了好几次,这些都深深刺痛了我。”上车的那一刻,潘俊海最后回望了一下家乡,然后抹去眼泪,闭着眼大步跨上了车,直接走到最后一排坐下,踏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

  初到北京,没有一技之长,潘俊海只能做体力活:当搬运工、在建筑工地当散工、在大排档打下手。1999年7月,潘俊海进了一家兼做炒栗子的饭店。他没想到的是,从此便与炒栗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吃苦,农村出身的潘俊海并不害怕。“一开始出来叫卖很不好意思,但如果你不叫,东西就很难卖出去。所以我只有硬着头皮叫,三天下来,周围谁也没有我叫得响。”勤奋、踏实、好学,年轻的潘俊海受到老板——一位安徽老乡的赏识。3个月后,他跟随老板,到青岛炒栗子。

  然而,由于市场萎缩,栗子店很快就关门了,潘俊海也随之失业。“我不甘心一辈子过这样平淡的生活,我要靠自己的力量闯出一番事业。”困境中的潘俊海,萌生了自己开炒栗子店的想法。

  万事开头难。做生意首先需要一笔资金投入,用于原始材料的购置。对于潘俊海来说,要拿出这笔资金相当艰难。但既然要干,就必须坚定地迈出这一步。他的家人跑东家问西家,询亲戚问好友,东拼西凑了2000块钱。然而,这点钱根本不够添置设备的,只能用来采购少量原料。

  他先是靠部分赊欠的方式,向供货商进了一批货,又与店面房东商量,靠利润分成的方式冲抵房租。为了能多攒些钱购买原料,平日里他总是省吃俭用,不舍得花钱,只顾拼命多干活儿。

  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潘俊海初次尝到了甜头。然而好景不长,周围店铺也开始炒起了栗子,后来由于不正当竞争以及房东的排挤,潘俊海黯然离开青岛前往温州。

  因为诚信守信,供货商付清军愿意赌一把,赊欠给潘俊海10多万元原料。温州炒栗子市场广阔,潘俊海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潘俊海和亲友开了4家店,在温州挣了人生第一桶金——3万多元,还清了欠债,购置了机器,备足了原料。

  从“栗上皇”到“粒上皇”

  随着温州市场的逐渐饱和,潘俊海决定开辟新市场。2000年10月,他怀揣9万块钱,开始了广州之旅。意想不到的是,他在这里遭遇了从商以来的第一次“滑铁卢”。由于市场不景气,加之当年栗子严重减产,潘俊海亏损了5万元。

  回想起那段日子,潘俊海感慨地说:“十几个人在仓库搭上木板睡在一起,洗澡就到公厕里用水龙头冲,每天早出晚归找销路。母亲知道我过得苦,在电话里哭了起来,当时这心里别提多难受了。但不管何时,家里人总是相信我,我也从没放弃过。”

  有家里人的支持,即使面对再大的压力,潘俊海也没有退缩。他明白,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只能坚持;他更加明白,为了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他只有加倍努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潘俊海顺利与世界零售巨头吉之岛签订了合同,开始向超市供应炒栗子。2002年至2005年,靠着辛勤的付出和点滴的积累,潘俊海的 日 渐丰厚。

  2005年下半年,潘俊海投资20多万元,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栗上皇”, 寓意“每一颗栗子皆为皇家上品”。不到三年时间,他的“栗上皇”炒货店就发展到20多家分店,产品也由之前单一的炒栗子扩展到瓜子、花生、核桃等多种干果炒制产品,“栗上皇”也改名为“粒上皇”

  “颗颗精选现原味,粒粒有情粒上皇”。潘俊海坚持恪守“质量就是生命”的原则,不遗余力地抓好每一个生产环节,建立了高素质的原料采购队伍和严格的检验队伍,产品也因此畅销全国,就连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企业也慕名前来洽谈合作。目前,潘俊海拥有炒货分店48家,分布在广州、佛山、合肥等城市,年产炒货1000多吨。

  
看了“国内经典创业故事”的人还看了:

1.经典的创业故事

2.创业故事案例典型 

3.九大经典名人创业故事

4.成功商人经典创业故事 

5.经典创业故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