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杨辉三角形设计报告

输出杨辉三角形设计报告 本文关键词:角形,输出,报告,设计,杨辉

输出杨辉三角形设计报告 本文简介:《C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报告(2014—2015学年第2学期)题目:输出杨辉三角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班级:电气1309学号:1304080020姓名:黄铮指导教师:罗涛华时间:起2015.4.27止2015.4.30一、课程设计概述课程设计问题描述杨辉三角,又称贾宪三角形、帕斯卡三角形,是二项式系

输出杨辉三角形设计报告 本文内容:

《C程序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2014—

2015学年第2学期)

目:

输出杨辉三角

院: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级:

电气1309

号:

1304080020

名:

黄铮

指导教师:

罗涛华

间:起

2015.4.27

2015.4.30

一、课程设计概述

课程设计问题描述

杨辉三角,又称贾宪三角形、帕斯卡三角形,是二项式系数在三角形中的一种几何排列。在我过南宋数学家杨辉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术》一书中用杨辉三角形解释二项式和乘方规律。与杨辉三角联系最紧密的是二项式乘方展开式的系数规律,即二项式定理。

1

1

1

1

2

1

设计要求

根据杨辉三角图形分析出数字间的规律;要求用四种方法输出杨辉三角形的前n(1

void

main()

{

int

a[21][21];

int

i,j,n;

printf(“请输入杨辉三角的行数“);

scanf(“%d“,for(i=0;i

void

main()

{

int

a[100][100];

int

i,j,n;

printf(“请输入杨辉三角的行数:“);

scanf(“%d“,for(i=0;i

void

Yanghui(int

n);

int

main()

{

int

n;

printf(“请输入杨辉三角的行数:“);

scanf(“%d“,Yanghui(n);

return

0;

}

void

Yanghui(int

n)

{

int

i,j;

int

a[100][100];

for(i=0;i

void

main()

{

int

i,j,n,k;

printf(“请输入要输出的杨辉三角的行数:“);

scanf(“%d“,for(i=1;i<=n;i++)

{

k=1;

for(j=1;j<=i;j++)

{

printf(“%5d“,k);

k=k*(i-j)/j;

}

printf(“/n“);

}

}

四、调试分析过程(1)

调试过程出现的问题

1、

函数的定义出现错误,遗漏函数的声明。

2、

定义精度出现问题。

3、

大括号上下括号对应出错,下括号掉了,导致程序无法运行。

4、

C语言书写错误,掉了字母或写错字母。

5、

C语言知识不熟练,无法使用多种方法输出杨辉三角形。

6、

一位数组中的变量出现错误,导致程序崩溃。

问题的解决方法

1、

补充函数的声明。

2、

重新定义精度。

3、

利用系统的自动检测功能,在相应的位置添加大括号。

4、

重新查阅书籍,反复检查,改正错误的C语言。

5、

查阅资料,寻找更多解题方法。

6、

反复检查,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更正。

四、调试分析过程(2)

测试数据

输出n=12行杨辉三角形

测试结果

五、总结

设计用到的知识点

1、

循环结构。

2、

数组。

3、

调用函数。

收获与体会

复习了c语言,掌握了写报告的基础知识方法,初步实现把语言转换成c语言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在拿到一个题目后进行简单的程序分析,并编译出一些相对的简单程序。

不足与努力方向

把现实的语言转换成C语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不但这方面的知识很欠缺,而且逻辑思维也不是很到位,基础的技能不够熟练。以后应该多学习、多练习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多适应这种逻辑思维。

六、参考文献

参考书籍

1.谭浩强著.

C程序设计(第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

2.刘光蓉、汪靖、陆登波主编.

C程序设计实验与实践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

3.游洪跃主编.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与课程设计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5

参考论文

参考网址

www.jsfw8.com

课程设计成绩评审表

姓名

黄铮

学号

1304080020

班级

电气1309

设计题目

输出杨辉三角形

作品描述

用四种不同的方法输出前n(1

更上一层楼中将杨辉三角形变为了等腰的杨辉三角形。

指导教师评语

观测内容

分值

分(上限)

A

B

C

D

E

程序运行情况

20

20

15

10

5

3

程序功能的完善程度

10

10

8

6

4

2

程序结构的合理性

10

10

8

6

4

2

对问题的答辩情况

20

20

15

10

5

3

创新情况

10

10

8

6

4

2

工作态度与独立工作能力

10

10

8

6

4

2

设计报告的规范性

20

20

15

10

5

3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