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火贩具体真实事件【明清徽商之故事:要发财,贩木材】

  明清徽商之故事:要发财,贩木材

  “徽郡商业,盐、茶、术、质铺(典当业)四者为大宗”。木材贸易是徽商经营的四个主要行业之一。徽商从事水材贸易时间早、人数多、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阔,在徽商商业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工业出现以前,木材是建造房屋和制作车船、工具乃至家具所使用的基本材料,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致有的西方经济史学家把大工业以前的时代称为“木材时代”。因此,贩木贸易有利可图,许多徽州商人经营此业。

  在徽州的万山丛中,北有云都之称的黄山,南有峰峦叠嶂的天目山,绵延不绝。徽州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夏季无酷暑,冬季不严寒,因此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却成了竹木生产的基地,森林覆盖率很高。其中有许多珍贵树种和经济林木,如楠木、樟木、青檀、杜仲、棕榈等。特别是杉木,木理通直,坚韧耐腐,是上等的建筑用材。另外,徽州还有满山遍野的毛竹。

  为此,历史上徽人经营木业而出人头地者不乏其人,他们往往利用替宫廷采办木材的机缘,因致大富。如明万历年间修乾清宫、坤宁宫,徽州木商在北京大肆活动,利用采办官物,进行木材走私。

  明朝天启年间,歙县西溪南人吴养春在黄山占有山场2400多亩,每年单木材一项收入就有几万两银子,天启皇帝在北京建宫殿都用了他的木材。再如,明崇祯七年工部修造皇陵,祁门木商廖廷训受命采购木材,诏赠“御商”。

  徽州木商贸易的重点是将西南、福建、江西、徽宁的木材运往江南地区,因而长江沿岸的城镇是徽州木商活动的重要地点。南京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木材运往江南各地的最大中转站,徽州木商在此人数众多,资本十分雄厚,他们还在上新河一带建有徽州木商会馆。镇江是长江木材由运河北上南下的航运枢纽,苏州和杭州也是江南木材转运的重要基地。徽州木商在这些城市都有同业公所和会馆,并且他们的经商足迹还深入到邻近地区。

  可见明清徽州木商的活动地域远较前代广阔,运输规模远较前代更大,其人数也远较前代更多。

  清朝末年,徽州盐商、典商相继衰落,徽州商帮也随之逐渐解体,然而,此时的徽州商却仍然活跃于木材贸易领域,具有相当大的势力。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如1911年,黟县木商江辅卿、范蔚文、孙毓民合股经营水业,派人携巨款前往赣南吉安、泰和等山区收购木材,然后通过赣江、鄱阳湖由湖口转入长江,经彭泽、安庆、无为的凤凰颈,转巢湖运抵合肥,并在合肥开设“森长源”木行进行销售。继之,他们又先后在凤凰颈、大通、巢湖等地设立了办事处。1915年范、孙拆股息各得3万元退出,江辅卿独资继续经营,至1924年已拥资10万余元,足见其规模之大了。

  再如杭州的“徽商木业公所”创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参加者有6邑木商五六百人,在候潮门外建有房舍,用为议事场所;又在江干购置沙地3690余亩用以堆放木材。每年六月初,徽州木商要在公所内举行一次集会,每逢会期不用邀请,自行到会。自清乾隆时起直到1937年.从来间断。抗日战争期间,一度停顿。1946年恢复,更名为“徽州旅杭木业福利社”,当时尚有会员380余人。休宁的黄乐民、汪行之先后担任董事长,到解放时期关闭。

  木材贸易作为徽州商帮的四大支柱行业之一,发展最早,而衰落却最迟,由此可见它在徽州商帮中的地位和作用何等重要。

  尽管在运输木材时,“以其赀寄一线于洪涛巨浪中”,有很大风险,但徽商中经营木业的仍然很多,利润丰厚乃是其中的关键。木商们心里明白,只要他们善于经营,多能发家致富。

  有个董姓商人运木时碰到涨水,木材漂失大半,他把剩下的小半出售后依然能够还本,如果不遭损失,这一趟经营下来,定是狠赚了一笔。

  靠贩运木材发迹的徽州商人很多,他们经营一段时间后大多资本雄厚,所以徽州习惯上把盐商木商同等看待,以致流传这样的谚语:盐商木客,财大气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