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选调 生学习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 体会

 从去年考上选调,年底入职,我在村工作已有一段时间。作为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工作虽积极踊跃,但办事效果仍不显著,陷入深深的苦恼和自责当中。我便向老书记讨教方法,他说:“你为什么不去了解习近平同志在陕北的知青岁月,梁家河可是锻造出了带领我们新中国继续前行的又一代领路人啊!”就这样,我带着我的渴望和热忱,打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到总书记的早期奋斗史中寻找工作良方。

  把基层的事情做好,应当站稳群众立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个共产党的工作者,如果不真切地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就无法真正站稳群众立场。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时就做到了这一点:担任村支书后,在处理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时,总是认真耐心地给村民分析情况,让大家互相体谅,相互协调;而且,在面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他都是一片爱心,真诚相待。我们不难看出,他为民办事的使命担当在梁家河时便已落地生根。作为选调生,我们应当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肯定和尊重的。我们待人友善真诚,这既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我们获取他人支持帮助的重要源泉。我们要与之看齐,站稳群众立场,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把基层的事情做好,要提升适应环境的调整能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基层体验生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习近平同志也是其中的一员,他来到

 了陕西延川梁家河。陕北的农村萧瑟凋敝、交通闭塞,生活条件差,这给习惯在大城市生活的知青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很多人因此而垂头丧气,一蹶不振;而习近平同志却坚强对待,发现问题,调整心态,积极应对,亲近群众,接连闯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四大关,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适应农村的生活环境,为以后工作的开展和基层管理经验的积累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基层工作环境和上世纪六十年代相比已有极大改善,选调生应当珍惜现有成果,深刻分析主客观条件,主动调整,摒弃畏难情绪,积极地融入基层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基层工作起好步、开好局。

  把基层的事情做好,要善于学习和勤于思考。学习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与习近平同志一同插队的知青回忆,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已经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为造福群众,他去四川学习沼气技术,建起沼气池,帮助村里燃料问题;他还勤于思考,会把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学者就同一观点的看法进行分析对比,提炼升华,形成自己的观点。对此,在基层工作的我们,应该从零开始,找准方向,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多多总结,熟悉基层工作内容,掌握农业、水利、产业等开展基层工作必需的知识,努力让我们的知识体系更能符合“四个面向”的要求,即面向乡村振兴、面向基层重大需求、面向基层群众生命健康、面向基层群众发家致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习近平同志在艰苦环境中磨练了意志和品格,梁家河的生活时光对他日后担任重任、继往开来是

 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找到了工作良方:只有坚持群众立场、提升调整能力、善于学习和勤于思考,才能扫清工作障碍,做好基层工作。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用激情、奋进、忠诚和担当来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