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个人观后感范文

  《建党伟业》个人观后感范文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出于这样的考虑,我选择观看了十年前上映,为庆祝党成立九十周年而拍摄的《建党伟业》。该片讲述了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直至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这十年间一系列重大事件,并着重描绘了革命党人不懈的奋斗与突破。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加鲜活地看到那一段苦难与希望并存的时光,体会到如今和平发展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其实,在考虑这一篇观后感作业时,我感到些许迷惘的是,对于影片本身的观后感,相比对那一段真实历史的读后感,究竟会有怎样的区别——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它试图还原历史,但观影过程又能让人感受到独属于电影的那种氛围感、细节性。

  溥仪被迫退位的时候,年幼的他坐在隆裕皇后旁边哭闹着。可是,他又怎能理解“退位”——他的哭闹是因为在朝上不能玩玩具。隆裕皇后凝视着大臣,又看向哭闹的溥仪,不禁也潸然泪下——却也只说出一句“不要哭”。上历史课的时候,我们对于溥仪的印象,便是在皇位上被当成“工具”一般,也在潜意识中为他加上了一个“封建”的标签。然而,对于他这一面的展现,却让我陷入一种思考:即使是身处封建社会的最高地位,也受着封建制度的枷锁所困——透过电影,的确能够看到人物不同于历史所着重描写的那一面。

  还有印象极深的一段镜头,发生在袁世凯称帝之梦破灭之时。大局已定之后,他没有歇斯底里,只是静静地凝视着悬挂着的金色龙袍,静静地,在部下的注视中细细地擦拭着衣服上的龙纹图案。或许,他会回想起当日,受举国人民“拥戴”当选“中华民国皇帝”时美梦实现的喜悦;而当他再无望龙袍加身时望向龙袍,是痛苦、悲伤、落魄,抑或是后悔万分?袁世凯也希望中国能够不受各国列强的欺压,只是他的那个“称帝美梦”,在政体的选择上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因而过往忠诚部下的离去和反对成为了一种必然。他错误的决定所导致的人心尽失,注定了他终局的失败。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最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选择。

  建党之路的艰辛困苦,在这些镜头的演绎中,或者说是一个个“失败革命尝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一句,是影片中杨昌济对毛泽东说的一句话:“坐而论道容易,找到出路很难,也许要一生一世,也许要数代百年。”然而,革命的先锋们不惧未知,坚信着自己的道路能够成功,在举国的努力之下一步步走向成功,达到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这是一代又一代人用鲜血与骨肉拼搏出来的历史。印象十分深刻的战争片段,是由蔡锷所带领的纳溪之战,那也是击溃袁世凯势力的关键一战。镜头中朱德与战士们面对着硝烟弥漫的战场,或屏息凝神等待机会,或义无反顾的向前冲锋,为身后的其他将士们创造攻击敌人的机会。在炮弹的剧烈轰炸下,双耳被震得耳鸣,双目也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从朱德的感官角度来表现的这一组镜头,将音效与画面处理的十分真实,使观众仿佛也置身于战场之中,体会着时刻面临死亡的惊险。谨慎、专注地观察,一枪枪射中敌军......最后在烈日高照下,骑兵们带着昂扬的斗志冲锋,敌军狼狈地逃离阵地。这一场战争的胜利,标志着袁世凯的彻底失败,也使得屏幕前的我们激动万分。

  我们时刻被教导着要铭记历史,缅怀先辈。正是在这一个个鲜活的镜头下、沉思中,我们潸然泪下。我们仿佛清楚地从中再经历了一次革命先烈们的艰难与奋斗,为寻找出路而流下的血汗,无比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