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父亲失能之痛

  随笔:父亲失能之痛

  忙碌的日子时间总是过得飞快,转眼间父亲突发脑溢血入院治疗已近一个月。

  父亲的重症来得猝不及防,而且发展迅速,连想转诊到上级医院的时间都没有。做完第二次脑部CT后,外科杨主任神情凝重地告诉我,必须立即进行开颅手术,止血并清除颅内淤血,否则会有生命危险。我没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只能立即缴纳手术费,并给正在出差的姐姐、远在哈尔滨的弟弟打电话,通知他们赶紧回家,然后在医生指导下,机械地签着各种手术知情书、告知单,神情一度恍惚得连自己的手机号码都忘记了。很快,父亲被推进了手术室。庆幸的是,经过医生四个多小时的努力,手术很成功,没有因为阿司匹林的药物作用而出现术中大出血,术后也没有再渗血。随后,父亲被送进重症监护室,一呆就是六天。这六天,我们只能在上午做CT时匆匆看一眼父亲,然后等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告诉我们治疗效果及恢复情况。六天后,父亲平安度过了手术风险期,医生通知可以转入普通病房了。

  从ICU门口接到父亲时,他还处于昏迷中,面目浮肿,浑身插满了各种管子。看到做事一贯风风火火的父亲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我们心里说不出地难过。转入外一科病房后,责任护士将各种仪器设备安插好后,就给我们交代各种注意事项,多得让我们姐弟仨面面相觑,这才意识到,接下来的日子将是对家属的巨大考验。

  经过一上午的手忙脚乱,我们才逐渐记住并掌握各项要求:每两个小时给父亲翻身拍背一次,拍背要用空心掌,从下往上拍,从外往内拍,且腰部和脊柱部位不能拍;每三个小时要准备食物,将蔬菜、水果、粥、鸡蛋、廋肉等用破壁机打碎,进行鼻饲;及时清理气管切口处的痰;时刻注意血氧、心率,出现异常要赶紧通知护士和医生;有时间就帮父亲活动没有知觉的左手和左腿,以防形成血栓;每天要多擦洗身体,保持干净、清爽……

  全家两人一班,轮流照顾父亲。一周后,个个疲惫不堪,但父亲的状况却不乐观,每天昏睡的时间多,清醒的时间少,意识也不清晰。我们不得不接受现实:短时间内,父亲是不可能恢复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弟弟工作的学校里已经开学,正是最忙的时候,我和姐姐也不可能无期限地请假,母亲一个人又没办法照顾得了父亲,唯一的办法只能请护工。好在美女护士很热心,帮我们介绍了一位靠谱的护工。

  这段时间里,我思索得最多的就是如何照顾家中重症老人?我们姐弟仨面对失能的父亲,尚且力不从心;身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将来该何去何从?

  幸福应是当下提得最多的词。何为幸福?每个人定位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健康是构成幸福生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习总书记也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可见健康的重要性。如何提高全民健康素养?首要之举是防,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提高防病意识;其次是治,要加强医疗服务能力,提高治疗技术;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护理。这段时间,通过与医生交流,我对脑卒中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于脑卒中病人,治疗很重要,治疗方案也比较成熟,但术后护理也非常重要。他们曾经历过很多病人,前期手术很成功,但却因后期护理不当,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对重症病人的护理,特别是失能病人的护理,并不是单纯的家政服务人员所能替代的,而应由具有一定专业护理知识的护工来完成。目前,护工素质良莠不齐,没有岗前培训,没有职业监管,工作做得是否尽心,全凭个人良心,这就存在很大的隐患,也增加了患者家属的担忧。

  我和弟弟曾讨论过这个问题,看法也不一。我认为有需要就要形成市场,一方面国家要将护工作为一个工种,加强护理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要有行业准入机制,明确行业主管部门。而弟弟作为理工生,认为这些都不能解决供需根本问题,最好的手段就是引进人工智能。我听了也只能是叹气:“人工智能当然好,可研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等我们老了,还不知是否能赶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