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乐天与履道里散文范文

白乐天与履道里散文范文

  洛阳龙门东山琵琶峰,是一代“诗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的长眠之地,今天龙门大桥东侧的白园已然成为后人瞻仰“香山居士”的不二之选。

  不过谈起白居易当年在东都洛阳的私邸,相信能够说出其准确位置的并不多见。他写有《池上篇并序》曰“都城(东都洛阳)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隅,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闬(hàn)北垣第一第——即白氏臾乐天退老之地。”其中履道里位于如今安乐镇狮子桥村东北约150米处,我们从狮子桥村委会向东数百米,再向北即可抵达遗址。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郑,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已经五十三岁的他在洛阳买下故散骑常侍杨凭宅,位于履道坊的西北隅。说起这履道里宅的旧主杨凭,是虢州弘农人,与弟弟杨凝、杨凌在大历年间一同考中进士,时称“三杨”,杨凭是柳宗元的岳父。白居易将履道里宅当作退隐之所,刚买下宅院的他于长庆五年(825年)又出任苏州刺史,不得不离开洛阳。直到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五十八岁的他总算如愿罢去刑部侍郎一职,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彻底回到履道里家中,七十五岁的他在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去世,生命中最清闲的十八年都是在洛阳度过的。白居易在《池上篇》写:“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

  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期间。”诗作中我们读出白居易对宅院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而《问江南物》一诗云:“归来未及问生涯,先问江南物在耶。引手摩挲青石笋,回头点检白莲花。苏州舫故龙头暗,王尹桥倾雁齿斜。别有夜深惆怅事,月明双鹤在裴家”,从官场卸任回归宅园,白居易不关心离开时期财物是否完好,却对园内的江南物品心有牵念,特别是寄养在宰相裴度家的那一对仙鹤是不是把我这个主人忘记了呢?历经唐末五代十国动荡,履道里宅年久失修。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改其为普明禅院,寺内有后唐明宗次子秦王李从荣所施大字经藏及白文公诗集置藏中,故北宋时该寺俗称“大字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记载:大字寺园,唐白乐天旧园也。乐天云“吾有第,在履道坊。五亩之宅,十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是也。今张氏得其半,为会隠园,水竹尚甲洛阳,但以其图考之,则某堂有某水。某亭有某木。其水,其木至今犹存,而曰堂曰亭者,无复仿佛矣。岂因于天理者,可久而成于人力者,不可恃耶?寺中,乐天石刻存者尚多。而《元史•塔里赤传》载:“塔里赤,康里人,其父也里里白,太祖刑以武功授帐前总校,奉旨南征至洛阳,得唐白乐天故址,遂居焉”。由此可以推测,直到元代初年,白居易故居遗址的大致风貌犹存无疑。其后荒废坍圮,明清以来渐渐成为农田。1992年到199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对狮子桥村履道里遗址进行发掘,出土陶器、瓷器、钱币、石器、经幢等文物上千件。在残存的六面体经幢上,各面均刻有楷书,现存230余字,其中有“开国男白居易造此佛顶尊胜大悲”等内容。晚年的白居易经常出入龙门香山寺,与主持如满过从甚密,并结成“香山九老会”,自号“香山居士”,这经幢当是他出资建造的。

  考古发掘完成后,按照规划在履道里遗址会兴建白居易故居、纪念堂、乐天园等一系列建筑,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并没有动工建设的迹象。2022年6月时,我站在遗址围墙外,所能见到的挖开的壕沟,散乱的土堆,丛生的灌木……离开履道里遗址,主街向西是去往狮子桥村委广场,直达新伊大街。这南北向的新伊大街就在隋唐洛阳城里坊区,向南是龙门,是香山寺,不知当年的白居易可否想到从私邸沿此路就能畅游伊阙山水,何尝不是人生中的美事一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