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花石告别,我满载而归

与花石告别,我满载而归

  花石村很美,美在淳朴自然,四季溢彩;美在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南与森林公园、天然氧吧毗连,北、东皆有商山拱卫,西有奔涌千年的金猪潭泉水、商水河横贯全境,清澈见底,碧波荡漾。古老的谚语里,花石是“金花石”;美丽的传说里,花石是商山四皓隐居地。东晋大文豪陶渊明被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创作源泉正是“商山四皓”的隐居生活。

  从青山、湖泊、花草、树木里衍生出来的诗意,给这个村子披上了浪漫滤镜,吸引得人总是不由自主心生向往。我去过花石村很多次。孩子们喜欢坐小火车环游村子,我喜欢看湖面上小船优哉游哉,载着游人驶向平静宽阔;喜欢看戏台前面的两个大玉米垛,金黄的底色上“绣”着一个“丰”字,令人一看就喜悦祥和。

  由传说嬗变为传奇,金花石经历了三次艰辛的改革探索历程:第一次,破除传统生产模式,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合组并地,在全乡率先实现从种到收的全程农业机械化。第二次,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行统一经营,创造性的实行了“分股不分地、分股不分山”的量化股份新模式。第三次,花石村承担起“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先后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建成了滑雪场、水上乐园、南山梅园和打铁花暨灯展灯谜等多个项目;2019年,利用集体资产、集体股权向济源农商行抵押贷款90万元,将“死资产”变成“活资本”。

  思路,勇于创新;改革,大刀阔斧。每一程向着好去的路途都荆棘丛生,经历了千磨万击的成长。花石村所有逆袭都是有备而来,她的变迁过程抒写着那句“只管做好自己,想要的自然都会来。”过去贫穷落后的花石村,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历史性跨越,全体村民过上了“土地有租金、入股有分红、打工有工资、集体经济有红利”的富裕幸福新生活。儿童乐园、梅花园、大型灯展与打铁花等项目增加农民收入,“秦汉极简美学,商山四皓文化”风格改造的街道、村庄提升人居环境,“三治融合(自治、法治、德治)”发展乡村文明,依托“商山四皓”传承历史文化,村子经历了被思考、被重视、被思考、被改造、被振兴的过程,走出了一条丰盈坚韧的蝶变之路,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等多项殊荣,百姓期盼的美好生活如约而至,乡村的发展与生长环环相扣,也生生不息。

  美丽的花石如今不仅村子漂亮,兼顾宜居的生态、设施配套、产业的发展,还有文脉的延续,让人也活得漂亮,村民们每天清晨都在花香里苏醒,然后惊喜地发现,土地、房屋、文化、自然……种种元素经过重新组合和酝酿,焕发出勃勃生机。

  不止是花石村的人享受到了“蝶变”带来的福祉,而是全市人民以及远道而来的人,都感受到了花石发出的美的召唤。春节期间赏梅,春风吹拂时摘槐花、摘草莓,夏日上南山休闲避暑,冬日在滑雪场尽情撒欢,一个个富有文艺气息的项目让村子越来越丰富,谁都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可以把这份田园静好装入眼睛和心灵带回家,花石慷慨地向世界送出了无尽的美意和情怀。

  跟孩子们乘着小火车环游村子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街道两边坐着晒太阳的老人。他们深邃的眼睛里,倾注着对花石村一生的情感,也见证着花石村的变迁;我在花石村拍了视频发到网上,有很多在外地的花石村人说“好想回来看看”。我想,这个已然丰硕的村子一定是这个路遥马急的人间里,可以慰藉他们的方寸不乱。

  乡村的振兴,可以有很多方式,感谢花石村重新构筑出了她的美与新生。让文化可见,让价值可寻。当我们越看多了相同的城市,就会越感受到花石村与众不同、丰富多彩的珍贵。

  从花石离开的时候,我向花石借了一场丰盛,借五谷丰登,借丰盈朗润,有了这个丰字,我的心和生活就不会贫瘠。任我几次回望,也走不出春华秋实里的端然,只知道,与花石告别时,我一定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