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不忘当兵本色 平凡岗位奋斗不止

退伍不忘当兵本色 平凡岗位奋斗不止

  我叫窦长有,黄陵县的退休干部,是位44年前的退伍老兵。1972年11月,我18岁时终于如愿穿上军装,成为空军高炮十三师三十八团指挥连无线电报话班的一名新战士。指挥连作为团直属的通讯保障连队,与团部一起驻防在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省海晏县一个叫温度口的山凹里,与其它兄弟部队一起,共同担负着保卫我国第一个原子基地221厂的空防任务。不久,连队又调防到距青海湖不远的刚察县哈尔盖,海拔低了300多米,光秃秃的山凹,也变成了有草有花有牛羊的草原,但严酷的环境并没有多大改变,无论在温度口山凹里,还是在哈尔盖草原上,高寒、缺氧加之住的是钢架油毛毡房,生活、训练和执勤条件都十分艰苦,当时血气方刚的我,自觉把艰苦当作磨刀石,训练、执勤肯下功夫,平时铲除营区积雪、搬大白菜进地窖、星期天到炊事班帮厨等苦活、累活,都少不了我的身影。尤其是参加部队野营拉练时,我更是把它当作磨炼自己意志的机会。部队野营拉练的要求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般都安排在最冷或者最热的季节进行,目的是利用复杂的气候条件,练指挥、练保障、练生存,提高部队在恶劣条件下的整体作战能力,我服役的38团也参加了全师统一组织的冬季野营拉练。在各级指挥员的精心组织下,汽车拖着各型火炮,冒着漫天飞雪,浩浩荡荡地行进在高原公路上,边行进边演练,显得十分壮观。我们指挥连除了派员带上电台,跟随团首长保障通讯联络外,其他的则一律身背背包,携带各自的装备,徒步跟随部队拉练。一个背包连铺带盖10多公斤,不是太重,但由于天寒穿戴臃肿,行走起来就十分困难。我们头上戴的是带耳皮帽,上身着衬衣、绒衣、棉衣,下身穿绒裤、棉裤,尤其是脚上那双翻毛大头鞋,每只重量不下两公斤,走上一段被雪水浸湿后,其重量就似吊着两个小沙袋行走,再加之还要轮换着背收报机、发报机。因此,对于像我这样体力不是太强的战士而言,正常行进还能勉强跟上,倘若碰上急行军,就感到相当吃力了。记得第一次5公里急行军,我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整个人几乎虚脱。通过参加艰苦的野营拉练,有效提高了部队适应艰苦环境的生存和野战能力,并通过沿途帮助群众做好事,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我就曾与战友们一起,帮助藏族群众挤过牛奶、收割青棵,也在藏民的帐篷里,第一次吃到了膻味很重的手抓牛、羊肉和糌粑,喝了酥油茶,近距离的感受了藏族群众的生产生活。

  超期服役3年后,1978年4月我退伍回到家乡,被安排在县人武部负责民兵武器管理。工作岗位虽不起眼,可我却干得有滋有味,从枪支弹药的数量、摆放位置,各种枪支火炮的分类统计、枪支号码、流向和持枪人,对各公社武装部武器弹药分布情况,我的心里都装着一本明白帐,一丝不苟、管理规范,每次接受上级检查都获好评,县人武部领导更是称我为“放心专管员。”由于我业务娴熟,延安军分区封存、修缮民兵武器时,还将我借调一年到军分局修械所工作。在扎实做好分内工作的同时,县人武部组织的军事训练、征兵宣传、民兵应急演练、武器检修、军械操作等工作,都少不了我忙碌的身影。在参与这些工作中,我常常被身边的许多人和事所感动,萌生了提笔撰文宣传这些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念头。于是,我除找来新闻方面的书籍学习外,还虚心拜能者为师,从写简讯、短消息入手,迈开了从事业余新闻报道的第一步。开始时虽然也曾写了撕、撕了又写,但我从不气馁,不断从失败中找差距,从成功中淘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先后采写的《党管武装的好书记》《乡武装部长善抓民兵工作》《民兵小分队林海救火》等百余篇新闻稿件,陆续被《延安日报》《陕西日报》《人民军队报》《中国林业报》《西北民兵》杂志及广播电台等媒体采用。

  在县人武部工作13年后, 1991年5月我被调入黄陵县人民法院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面对新岗位,我继续刻苦学习,既较快熟悉了书记员和审判业务,又通过苦读获得了“全国法院干部法律大学”专科毕业证书。与此同时,我还始终如一,坚持向新闻单位投稿,我采写的《闪光的国徽》、《“铁面无私”的法官》、《桥山脚下的一直法官队伍》、《张庄农家庭院里的审判现场》等不少稿件见诸报刊后,受到了法院同事和社会的广泛好评,院领导除鼓励我更多采写新闻稿件外,还希望我为院里办的《工作简报》提供稿件。我用心观察、精选角度,文字、图片双管齐下,加班加点采写的反映法官公正执法稿件、利用周末拍摄的展现法官风采图片,除不断被本院《工作简报》采用外,还刊载于《陕西审判》杂志上,有的图片还作为封面使用。我因此被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编辑部聘为“特约记者”。

  在县法院6年的埋头实干,6年的笔耕不辍,进一步引起了组织上对我的关注,1996年4月我被提拔到县农村奔小康办公室任副主任,日常除跟随县领导下乡调研外,我还经常深入偏远山村察民情、听民意,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有了好的想法和建议,就及时向县领导提出,有效发挥了小康办的“参谋助手”作用。调研中掌握的一些典型事例,我无不及时撰写成文,陆续刊载于新闻媒体和《工作简报》上。如我采写的反映延安市经贸局干部刘江涛驻村秦家塬的感人事迹,在《延安日报》登载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我采写的《黄陵:万众一心奔小康》系列报道,在《延安日报》分五次刊发后,进一步激发了全县人民投身小康建设的干劲。这些精心采写的稿件,有5 篇还被《黄陵文典》纪实卷收录。在县小康办工作6年后的2002年8月,我又被调到黄陵县人大常委会工作,不久当选为县十四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还担任了县人大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主任职务。接受新任命的我,既忠诚履行好人大代表职责,积极建言献策,又扎实做好人事代表工作,为发挥好人大代表的作用,做了许多广受称道的实事。此外,我敏锐观察社会的习惯没有改变,没有停下采写各类新闻的脚步,展现人民代表依法履职风采的人物通讯,抨击各类不良风气的长短消息和图片,陆续见诸新闻媒体,继续在全县宣传报道中发挥作用。

  在不同岗位上奋斗了45年的我,2014年10月退休后。依然闲不住,担任北坡底老干组组长后,义务为组内的离退休老干部们送报刊,组内的其它事他也操了不少心。此外,我还参加了黄陵县大型文化工程《黄陵文典》《古镇春秋》的编纂工作。由于兴趣使然,笔耕不辍、锲而不舍,已成为我多年的生活习惯。宣扬正能量、追逐新动向,已融进了我的脑海里。退休后我依然像一部全天候的雷达那样,随时关注着社会发展进步的风云,随时捕捉着黄陵日新月异变化的信息,一旦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人或事,无论山多高、路多远,我都要想方设法赶去采访。古稀老人杨长虎坚持19年造林的先进事迹,就是我翻山越岭前去采访获取的,《杨长虎:只为秀美山川,一场19年的绿色情缘》这篇人物通讯,被《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陕西老年报》等采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为采访黄陵县法院女法官方海燕公正执法的事迹,我多方采访核实事实才落笔成文,这篇题为《法槌落清音,公正暖民心》的人物通讯见报后,同样广受社会好评。我最近采写的《一个老兵妻子的鱼水情》,被《人民日报》人民号和《陕西老年健康报》刊发,并获得黄陵县退伍军人事务局举办的“黄陵老兵有故事征文活动”二等奖。此外,热心老干工作的杨永生、优秀企业家晏子明,县政协委员、优秀企业家蔡和平,拥军模范师燕、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李杨等先进人物的事迹,通过我退休后的深入采访和精彩笔端,无不鲜活地展现在新闻媒体上,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今年5月初,《中国军网实况录制》对我多年坚持业余新闻报道的事迹行了采访,没想到30多年采访别人的我,如今自己也变成了被采访对象。

  回首走过的人生历程,我深感6年的当兵经历,为我日后的成长进步,打下了坚实的人生底色。我能做到退伍不褪色,在不同的岗位上,做了一名共产党员应做的事,所取得的一些成绩,都是党和人民群众教育培养的结果。我当兵6年期间,曾先后多次荣获部队奖励;退伍返乡工作近40年间,也曾先后20多次受到表彰,其中有延安市委、市政府表彰的“国防教育热心人”、“优秀撰稿人”;延安市委、市政府表彰的“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先进个人”;延安市委政法委表彰的“全市政法系统优秀信息员”,并连续8年被评选为全县“优秀宣传员”。如今,我虽已年近古稀,依然会坚持“退伍不忘当兵本色 平凡岗位奋斗不止”这一信念,为促进黄陵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尽力做一些好事、实事,使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充实、更有价值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