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一处红色纪念地随笔散文

偶遇一处红色纪念地随笔散文

我默默地张开双手,轻轻地拂去主席雕像皮鞋上的灰尘,也默默地祝祷伟人关注麦田、关注农业、关注民生的足音,能够传得持久长远,时时敲击每个中国人的心扉……以下是蒲公英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近几年来郑州,多在金水路沿线的宾馆落脚。住在建国饭店时,一天早晨沿街散步,不经意间在路边遇到一尊毛主席塑像。诧异地环顾四周,才发现这竟是一处红色纪念地——1960年5月11日,毛主席曾来此地视察过。

  当时,这里是郑州市郊区燕庄人民公社的地盘,种植了大片小麦。据当事人回忆,那天,正值拔节灌浆的麦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旋转起一波一波的麦浪,田野里是一望无尽的丰收景象。毛主席兴致很高,径自大步走向麦田,不料没有留神竟踩了一坨隐藏在麦丛中的牛粪,陪同的河南省、郑州市领导顿觉非常尴尬。而毛主席却一抬脚大笑道:“哈哈,没想到我一脚踩在肥料上了喽!”幽默风趣地化解了现场的难堪氛围。看着长势喜人的麦子,嗅着泥土和麦穗的清香,毛主席同身旁的燕庄大队支书吴玉山聊起天来。主席问麦子上一茬种的是什么?吴玉山说是玉蜀黍。大该是浓重的河南口音吧,毛主席没听明白,吴玉山又说是苞谷,毛主席还是没听懂。最后,吴玉山一边用手比画着,一边解释说就是玉米时,毛主席爽朗地大笑起来……

  接着,主席在麦田里弯腰掂起一个麦穗,一边感觉着麦穗的分量,一边问吴玉山:“这麦子一亩地能打多少斤?”陪同的省领导抢着回答说:“四五百斤吧!”毛主席听后摇了摇头,他仔细察看了麦垄、垄距、每株麦子的穗数,又掂了掂麦穗的重量。接着毛主席默默地计算了一下,这才伸出三个指头说:“300斤吧!”又问吴玉山:“你说,我听你的。”吴玉山实话实说:“200斤左右。”毛主席笑道:“这个才可信。”

  1970年5月11日,为纪念毛主席来此视察,燕庄人民修建了一座木质纪念亭。2002年5月11日,富裕起来的燕庄人民对纪念亭进行改建、扩建,纪念亭重檐攒尖、黄琉璃瓦顶六角亭,亭中耸立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题写的“毛主席视察燕庄纪念亭”汉白玉碑一通。亭高12.26米,寓意毛主席12月26日生;宽8.30米,寓意毛主席长寿83岁;像高4.10米,寓意遵义会议至毛主席逝世41年;亭台东西各九阶,寓意伟人9月9日逝世。在纪念亭东边铸造毛主席铜像一座,像高2.34米,重800斤。纪念亭西侧树立了一方重10吨的巨石,正面刻写有“毛主席视察燕庄纪念地”字样,背面则撰刻着“燕庄村史”,简要记录了燕庄的沧桑巨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郑州市区的不断扩展,燕庄多年前已变成了一座“城中村”。记得当年为了保护好毛主席视察过的那块麦田,公社还专门指派基干民兵轮流值班,昼夜看护。1960年麦熟时,燕庄大队抽调党员、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对这块麦田的麦子实行专割、专运、专打、专扬、专过磅,连收割时掉在地上的麦穗都一个个全部拾起来。小小燕庄因毛主席的视察而瞬间神圣起来,毛主席视察过的那块麦田也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很多外村人、外地人都慕名前来参观。可是才过了二十年,这里的麦田已经荡然无存,化作一片商品房、住宅区、小商贩聚集区……2006年,郑州市委、市政府为拓宽金水路、打通未来路,决定对燕庄进行整体拆迁改造。在郑州城中村改造的历程中,燕庄村的改造被誉为“桥头堡”,按照“政府让利,村民受益,企业得利”的模式,村民、企业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同时产生了极强的示范带动效应。而“燕庄模式”也被作为城中村改造的成功典范被全国各地争相学习。经过3年的拆迁改造,燕庄村在原址上建成了集高档公寓、酒店、写字楼、商业金融区等多种形态为一体的大型商圈,中心区域被命名为“曼哈顿广场”,成为郑州首屈一指的商业性地标建筑。

  如今,回忆起60多年前毛主席来此视察的情景,真有恍如隔世之感。河南,郑州,在华夏文明传承中的地位和贡献无可替代、堪称之最,在一代伟人心目中更算得上是情有独钟。解放后,毛主席曾20多次来河南视察即是明证。就在视察燕庄之前,1958年和1959年毛主席两次在郑州召集主持召开党中央高层领导和部分省市自治区领导参加的工作会议,研究讨论农业问题。这两次郑州会议,是我们党意识到并着手纠正“左”倾错误的重要开端。我翻检了许多史料和当事人的回忆,发现就在视察燕庄的当天,毛主席还参观了河南省工业展览馆。陪同者担心主席劳累,派一名年轻干部搬把藤椅紧跟着供主席休息。毛泽东见后坚辞不坐。那天,毛主席穿着一双长筒袜子,但袜腰频频下垂壅在脚脖处,一位女讲解员发现后,麻利地从头上取下两根橡皮筋,给主席套在长筒袜上。毛主席高兴地抬抬腿,走了几步,大声说:“还是女同志聪明,小皮筋解决了大问题啊!”事后那位女讲解员感慨道:“都五月份了,主席还穿着旧的长筒棉袜子,他也太简朴了!”还是那天晚上,毛泽东一行来到郑州德化街百年老店“老蔡记”,品尝久负盛名的的“蔡记蒸饺”。正在一旁随妈妈就餐的一个五六岁小男孩,见状悄悄说:“妈,他是毛主席吧?”妈妈道:“胡说,毛主席怎么会来这里!”说着扭头一看,惊喜道:“啊哟,真是毛主席耶!”年轻母亲再也忍不住,拉着孩子上前说:“毛主席您好!”毛主席起身抱起了小男孩,对随行人员说“我们和小朋友同桌进餐吧!”小男孩在毛主席怀里拍手欢叫:“毛主席跟俺一块吃饭了,毛主席跟俺一块吃饭了!”餐厅里立即围拢不少人,毛主席又向大家问好,店堂里弥漫出一派温馨融融的气氛。

  我在郑州逗留的那些日子,在金水路畔,时不时地会久久地伫立在“毛主席视察燕庄纪念亭”旁,极目四眺,竭力想从林立的楼丛中寻找出那片留有伟人足迹的绿油油的麦田。虽然明知这不过是徒劳的一厢情愿罢了。不要说这里了,即使从燕庄旧址再往东走二三十公里,也难以寻觅一块麦田了。沿途昔日广袤的沃田,早已被钢筋水泥所覆盖,剩下些边边角角能看到黄土的地方,也是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呜呼,历史的沧桑巨变,谁也无倒转乾坤之力。现在做些“亡羊补牢”式的挽救,效果明显不大。好在伟人的足迹,终究还有人记得,有这座纪念亭和石碑在,尚可聊以抚慰过往路人对先贤的景仰之情,勾起有识之士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吧。

  我默默地张开双手,轻轻地拂去主席雕像皮鞋上的灰尘,也默默地祝祷伟人关注麦田、关注农业、关注民生的足音,能够传得持久长远,时时敲击每个中国人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