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副经理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发言

 公司副经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发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论述,是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建党精神的概念,对建党精神的内涵作出明确阐述,对建党精神的地位作出精准论断,是“七一”讲话这篇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光辉文献“文眼”所在。今天的专题研讨,我想从两方面谈一谈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一、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内涵

  32 字伟大建党精神,是立党之基、建党之志、兴党之要、强党之本,集中体现了党的思想优势、政治优势、精神优势、道德优势,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对于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具有深信刻而重要的意义。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

 义真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立党之基。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总趋势,充分彰显了真理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强国的科学理论指南。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风雨而不倒、饱经磨难而不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的力量,始终为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困难、奋斗前行提供思想引领和动力源泉。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思想先进、信仰坚定的鲜明特质,展现了党的强大思想优势。

 二、永葆对事业的进取心必须增强担当作为的魄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九个必须”,反应了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特别是围绕党的建设,习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书记之前多次强调“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特别是目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到了“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时刻,越是这个时刻越需

 要我们有敢于去啃硬骨头的魄力,敢于涉险滩的勇气,敢于担当碰硬突破的境界和精神。

 在这方面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再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都体现了为天下计、为生民计的担当。毛主席年轻时写过这样一句话:“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1945 年他在革命胜利曙光初现的时刻,以民族大义、国家利益、国内和平为重,冒着巨大风险从延安飞抵**进行谈判,单枪匹马、深入敌穴,这是何等的责任、何等的担当才能为之? 我们现实工作中的困难与上述这些是无法比较的,有时候只是可能难一些累一些,凭什么就不能担当。现在我们有一些干部老于世故,不敢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干事,见到困难就缩、见到问题就推、见到矛盾就躲,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总书记尤为重视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把敢于担当明确为 20 字好干部标准的五条标准之一,要求我们“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并把领导干部是否敢于担当,提升到政治上是否合格的高度。在这么好的干事创业环境下,我们更应该有担当事业发展、担当使命责任的政治信念,保持和增强进取精神,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攻坚克难的奋斗

 者。

 三、永葆对事业的进取心必须提升履职尽责能力。

 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总书记讲的很有高度,也很接地气。在新的形势、新的情况下,我们出现了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问题,如何做到不说外行话、不干外行事、不当外行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摆在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体会解决这个问题应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学习上下功夫。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为习惯,做到热爱学习、善于学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二是提升视野上下功夫。在立足本职岗位、埋头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尽可能多的涉猎其他领域知识,有意识地开阔自己的视野,对一些新的工作要主动融入、主动学习、主动适应。三是学思践悟上下功夫。勤于思考、举一反三,掌握内在规律,养成经常总结反思的习惯,善于从实践中学习、观察、思考、总结,探寻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掌握推动工作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