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故事」毛泽东在延安】 建国后毛不回延安

  「延安故事」毛泽东在延安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人民领袖,世纪伟人,他的一生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进程。在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先后有许多地方留下他的足迹。

  井冈山是他领导开辟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时间跨度为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共一年零三个月;瑞金是他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地方,时间跨度为1931年9月至1934年10月16日,共三年两个月;遵义是他走上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地方,时间跨度为1935年1月7日至1935年3月21日,共84天;西柏坡是他部署和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组织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地方,时间跨度为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共八个月。相比较,他在延安和陕北生活工作时间是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共计十三年,是时间跨度最长,承载革命历史最丰富,革命事迹最多的地方。这里,我们特别说说他在延安的经历。

  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进驻延安城,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开始转战陕北,离开了工作生活了10年又2个月零5天的延安城。期间,除1945年8月28日到10月10日,赴重庆谈判43天外,均是在延安度过的。

  1937年1月13日下午,毛泽东率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由保安县移住延安城,住在二道街罗廷祯家院的东厢房里(现在的延安城二道街药材公司附近)。因延安抗日救国会的办公处也设在院里,一天人来人往,声音嘈杂,也不利于保卫工作,便在一周后,移住在凤凰山麓的李家窑院。这是一孔依山凿成的石洞,坐西向东,高2.6米,宽6.7米,深6.5米,一门两窗。石洞内十分阴暗潮湿,身边的工作人员几次劝他换个地方,他总是说:能有这么个地方住就不错了,不要再去麻烦老乡了。

  毛泽东在延安城,特别是在凤凰山麓居住期间,读书最多,撰写理论着作篇目最为集中。为了纠正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总结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毛泽东挤出不少时间,不分昼夜,发奋读书。凡是在延安能找到的马列哲学着作和有关读物,毛泽东都找来读;延安没有的,毛泽东就请在国统区从事统战工作的同志买来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着、外国的哲学教科书、中外哲学史家的着作、中国现代哲学家写的教科书和通俗读物等,就连《孙子兵法》《战争论》等军事着作(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在遵义会议上,凯丰指责毛泽东,靠一本《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指挥作战的事情)也都找来统统阅读。

  毛泽东读书极其认真。凡是毛泽东读过的书,书页的天头、地脚、边缝、中间都圈点、批注得密密麻麻。在毛泽东1936年到1937年7月研读的着作中,仅在《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一书就写了12000多字的批注,在《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一书中写了2600多字的批注。毛泽东的这些批注,既有对原着扼要精辟的概述,又有简短的评论,也有对原着观点的发挥,但更多的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所作的发挥和阐述。

  通过研读,毛泽东哲学思想实现了新的飞跃。从1937年4月起,毛泽东应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邀请,向学员们讲授唯物论和辩证法。毛泽东在讲课中,密切联系中国的实际,以中国革命的丰富实践经验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进行了系统的独创性的发挥,具有明显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在讲课时善于运用中国民间谚语、格言、典故以及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经验,语言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思想鲜明,句句洋溢着活的中国革命的经验,受到了学员的热烈欢迎。

  毛泽东共讲了100多个小时。1937年9月,讲课记录稿经过整理后以题为《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出了油印本。随后,又将《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第二章“辩证唯物论”的最后一节和第三章“唯物辩证法”的第一节单独油印。这就是着名的《实践论》和《矛盾论》。

  由于李家石窑太潮湿,不久,毛泽东患了肩周炎。1937年夏,毛泽东移住到距李家窑200米左右的吴家窑院。这是一排4孔坐北向南的石窑洞。后来又新建了瓦房9间。毛泽东住处为一进两开的窑洞,中间一孔是会客室,会客室左右有过洞与另外两孔窑洞相通,右为办公室和寝室,左为书报室。

  毛泽东当年办公用的一张方桌和一把柳木圈椅,都是借用老乡的。在写《论持久战》时,毛泽东几昼夜都没有很好地休息;累病了,吃点药又坚持写作。由于思想高度集中,脚下的木炭火烧着棉鞋,直到焦糊味很大才发觉。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继《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之后的又一篇最重要的军事着作,这篇着作进一步坚定了中国人民持久抗战的胜利信心,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正确的具体道路。《论持久战》还被翻译成英文向海外发行,毛泽东为英文本写了序言。他指出:“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的同情,为了中国的利益,也为了世界的利益。”

  毛泽东在凤凰山麓写的着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16篇。

  毛泽东等在杨家岭设宴招待国民参政会六位参政员

  1938年11月20日,日寇飞机突然轰炸延安城,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与市民连夜向城郊各山沟疏散。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移住城北2.5千米处的杨家岭。

  在杨家岭,毛泽东最初住在崖窑沟的1孔已破旧的土窑洞里。一个月后,搬到村后鲁丁英家院中的1孔接口土窑里。1939年4月下旬,由鲁家院移住百米外半山腰的3孔接口土窑里,也就是现在对外开放的杨家岭毛泽东旧居。

  1940年秋,杨家岭开山炸石,相继修建中央办公楼和中央大礼堂,环境不安静,毛泽东临时搬到城西北7.5千米处的枣园,住农民申有安家的5孔窑院。

  1942年春,枣园大兴土木搞修建,毛泽东又搬回杨家岭,住14孔窑院(亦称中央干部招待所)北头4孔。1942年冬,枣园工程告竣,毛泽东正式搬住枣园,就是枣园现在对外开放的毛泽东旧居。

  在杨家岭居住期间,毛泽东领导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指导了敌后抗战,领导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会见了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斯特朗等中外重要客人,发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着名论断;撰写了《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着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40篇。“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列主义”,就是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从前线回来到中央党校学习的同志时讲的。

  1945年10月11日,毛泽东由重庆返回延安后,因过度劳累,身体欠佳,便由枣园移住城东10千米处的柳树店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疗养。约两个月后,身体好转,又移住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的王家坪,住桃林旁的两孔石窑。

  1946年7月底,毛泽东身体恢复,又移住杨家岭14孔窑院北头4孔。

  1946年10月,国民党飞机轰炸延安,杨家岭建筑物多,易被敌发现,毛泽东便移住枣园后沟水草湾的一排土窑洞。

  11月下旬,国民党飞机轰炸枣园,并发现了水草湾旁边的大礼堂。1947年1月初,毛泽东由枣园后沟移住侯家沟。中央警备团团部在这里,任弼时也在这里养过病,有坚固的防空洞。约一星期以后,为了便于指挥延安保卫战,毛泽东又迁往王家坪,也就是现在开放的王家坪毛泽东旧居。

  在枣园居住期间,毛泽东先后撰写了《学习和时局》《为人民服务》《关于重庆谈判》等着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34篇。

  1947年3月18日黄昏,毛泽东由王家坪最后撤离,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在王家坪居住期间,毛泽东教育毛岸英到农村去上好劳动大学,撰写了《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等着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