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要提高“七种能力”学习心得有感体会

 关于要提高“七种能力”学习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提出了提高“七种能力”的明确要求。作为一名年轻干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七种能力,拓宽眼界思路,提高站位格局,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斜杠青年”指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一代青年人不再满足于单一职业生活方式,利用掌握的各类知识技能而获得多重职业和身份,实现多元工作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0 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的,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

 当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多变、挑战更加严峻,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必须在直面实际问题中经风雨、见世面,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壮筋骨、长才干,努力成长为拥有“多

 面手”的复合型“斜杠干部”,才能自如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锻造“好手”,托举“想干事”之心。在“七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排第一位的。年轻干部只有练就过硬的政治能力,才能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才能保证工作按照既定的方针路线顺利推进。要保持理论清醒。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要注重学深悟透党的理论知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切实以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将思想基础转化为行动自觉。要培养家国情怀。历史证明,家国情怀是支撑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渡过一个个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重要支撑。家国情怀也是政治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年轻干部要将培养家国情怀作为提升政治能力的“必修课”,把红色阵地作为“第二课堂”,把英雄模范、身边榜样作为“活教材”,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学习榜样精神,以滋养出的可贵家国情怀不断推进政治意识再增强、政治能力再提升。要树牢宗旨意识。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也应该是党员干部“想干事”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把对基层的热爱、对人民的感情作为工作“原动

 力”,以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

  练就“妙手”,培养“能干事”之力。有心无力事难成。推进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光有“想干事”的赤子之心还不够,更要不断锤炼“能干事”的能力素质,做到关键时刻“不掉链”,危急时刻“顶得住”。要向书本学。树立“学无止境”的意识,养成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并且注意思考和总结,结合实际工作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以备所需。不能等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感觉脑子空空、心里慌慌,才想起临时抱佛脚,否则非但难以解决问题,还容易产生决策失误。只有注重日常积累,学得多而广、精且深,做到既博又专,才能在应对复杂情况时临阵不惧、游刃有余。要向群众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破解基层重点、难点、痛点问题的密码就掌握在群众手中。想成为干事创业的“能手”就要始终做虚怀若谷的“新手”,虚心拜群众为师,注重从群众一言一行的鲜活智慧中汲取营养,在基层一点一滴的生动创造中吸取经验,才能有效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创造性地推进工作。要向实践学。实践出真知。有些工作方法也许理论上行得通,但更需要得到实践的检验才能做出正确、科学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起而行之”就是告诫年轻干部要实干兴邦,不能“只挂帅不出征”。特别是面对基层工

 作的诸多变数,只有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在实践中反复摔打、磨炼,才能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

 争做“高手”,实现“干 成事”之果。“干成事”就是要让工作取得实质效果、发展取得实质进展,这既是工作的奋斗目标也是必然要求。基层是党和国家政策落实的“前线”,是直面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因此,基层干部想要“干成事”,关键就在于不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首先要练好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来的决策可能“谬以千里”,解决不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自然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唯有通过扎实调研,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才能真正了解群众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愁、所盼,这样掌握的情况才真实可靠,分析调研结果所形成的决策对解决实际问题才有意义、有价值。此外,还要不断改进群众工作方法。群众工作是门高深的学问,三言两语的简单敷衍不能让群众“买账”,更得不到群众信任。基层干部必须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方式,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用心用情沉下去,少说空话、多拉家常,通过学好群众语言、掌握群众思维、走好群众路线、交好群众朋友,真正让实干体现在群众笑容里,把政绩融进人民的幸福感中。

 2020 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特别节目学习体会 10 月 17 日,“决战的时刻——2020 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特别节目”在央视播出,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响和热议。2020 年作为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透过电视屏幕看到受表彰的先进集体代表和个人,他们没有华丽动人的外表,皮肤比常人更显黝黑、沧桑,岁月的划痕,印证着他们的初心与担当。有八年基层经历的我,大概能体味一些扶贫的酸苦辣咸甜。

 初见是酸的。刚开始扶贫时,每个扶贫干部脑海里会浮现出不同的扶贫画面,入村的路是一条泥巴路,路边的狗汪汪叫,叫人不敢靠近;大老远可见农户住房的屋顶上飘着几块“牛毛毡”,雨天天上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走进农户家里,晾衣杆上挂满了发出臭味的衣物;板凳上满是柴火烧尽的灰,灶台上黑黢黢的满是油渍,水缸里的水是在龙洞、河沟担来的,更不要说有什么产业了……你会发现,贫困限制了你的想象,当你的无能为力遇上那双期盼美好生活的眼睛,你的酸楚会扑鼻而来。

 工作是苦的。扶贫工作显然是苦的,行走在脱贫一线的帮扶干部,入户调查、开群众会、信息录入,精准识别贫困户,动态监测管理贫困户信息,根据贫困户致贫原

 因,分析制定帮扶措施,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解决就业,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废寝忘食是常有的事,饿了就吃桶方便面,累了就坐着眯会,扶贫干部是运动员,为了群众事,跑出“120 码”加速度;是解说员,将党的好政策讲解给群众听;是销售员,帮助群众推销“民生货”;是小工,帮助贫困户做活,他们甘当拓荒牛,用真情默默奉献。

  质疑是辣的。“质疑”说白了就是不信任呗!新来了扶贫项目群众不接受、不看好,质疑是走过场;看到村里的其他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修了新房、买了小汽车、过上好日子了就开始眼红的,质疑村里不公;开群众会时,总质疑自己没有享受到政策,认为国家专欺负弱势群体,在大小扶贫检查中罗列党委政府、帮扶干部的不是……回应和化解贫困群众这些火辣辣的质疑,唯有倾心办实事,用实际行动解决贫困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难事杂事苦事,直面矛盾和困难,以过硬作风、过硬担当、过硬能力,经受起群众的考验。

  泪水是咸的。帮扶干部,是父亲、母亲,是儿子、闺女,也是丈夫、妻子。每天繁忙的工作和沉甸甸的扶贫任务让他们忘却一切,不辞辛劳熬夜加班,牺牲周末与家人

 团聚。或许他们踏出门、转身时,泪水早已浸湿了衣襟,他们深知亏欠家人太多太多,也深知脱贫攻坚已到紧要关头,作为一名扶贫干部投身脱贫攻坚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只有选择舍小家顾大家,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施展才华,顶烈日、冒风雨,披星戴月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脱贫重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奋斗。

  成果是甜的。青砖白瓦的房子错落有致,一排排明亮的路灯照亮群众回家的路,一条条干净整洁的硬化路格外惹人爱,争取到项目一项一项的落实,扶贫产业步入快车道……生活好了,笑容多了,这份甜,是群众心底的滋味;这份甜,是帮扶干部辛勤付出后收获之甜……这份甜,是丰硕的、幸福的。如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形势逼人,到了最吃紧的时候,要咬定目标不放松,总结脱贫攻坚经验,稳定贫困户增收渠道,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效,完胜收官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