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学教资笔试《教知能力》材料分析考点

 2021 中学教资 笔试 《教知能力》材料分析考点 一、德育原则 1 1 、导向性原则 含义 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 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要求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 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 现实性结合起来。

 2 2 、疏导原则 含义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 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要求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 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表现出的积极 性和微小进歩,都要注意肯定,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 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

 3 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

 学生相结合原则 含义 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 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贯彻要求 教育者要有强勲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 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教育者应根据教 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4 4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含义 德育工作中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 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 系统的发挥教育地整体功能,培养学生 正确的思想品德。

 贯彻要求 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 合;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

 5 5 、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 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 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 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 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贯彻要求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 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 6 、知行统一原则 含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 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 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贯彻 要求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_德 认识;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 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 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 的原则;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7 7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含义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 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 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 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贯彻要求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 服人;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 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8 8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

 消极因素的原则 含义 :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 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 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贯彻要求 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 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 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

 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教育者要 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 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记忆口诀:导- - 演- - 叔叔- - 踩- - 死一只- - 鸡- - 与驴。

 对应原则依次为:

 导向性原则; 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疏导性

 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

 服消极因素原则; 纪律约束与正面教育相结合原则。

 二、学习的迁移理论

 三、 教学原则

 1 1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 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2 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 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3 3 、直观性原则 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 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直观教 学可以分为三大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大类。

 4 4 、启发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 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5 、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6 6 、巩固性原则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 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7、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 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8 8 、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 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获得最佳发展。

 记忆口诀:

 冯巩-找阴-凉,寻-思-理-直-发, 对应原则依次为:

  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思想性与科学性 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

 四、中学生认知发展 ( ( 一) ) 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的注意目的性逐渐增强并趋于成熟。有意注意在学习、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无意注意进一步得到深化并 达到成人水平。注意品质不断改善。

 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 ( 二) ) 中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 1. 感觉的发展 (1)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 (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2. 知 觉的发展 (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 (3)少年期学生开始岀现逻辑知觉; (4)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

  ( ( 三) )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记忆的容量日渐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形记忆要优于词语; 3.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能够学会依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由自己提出恰当的记忆任务,主动选择良好的记忆 方法; 4.酬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5.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 ( 四) ) 中学生思维发展 的特点 1. 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

 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这一特点体现在:

 (1)运用假设; (2)逻辑推理; (3)运用逻辑法则。

 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呼应,在初中生的思维品质中也显示岀明显的矛盾性, 主要表现在:

 (1)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2)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 (3)思维活动中的自我中心的岀现。

 2. 高中生思维的发展特点 高中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完善上,主要是抽 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和成熟(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是:

 (1)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 (2)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概念、推理、逻辑法则的运用能力等三个方面。

 五、答题技巧 1 1. . 答题步骤

 第一歩:先读题干 审题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用什么知识;二是回答什么问题。

 第二步:分析材料 首先,分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某主体,在某时,做某事,得出某效果。

 其次,回忆头脑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匹配。

 第三步:组织答案 首先,要注意书写规范和相应的格式。

 其次,要注意答案的完整,答案一般应该包括原理+原理的解释+材料分析。

 材料分析的作答,切忌脱离材料,进行长篇大论。在组织答案的时候可以灵活应用。

 第一步:先读题干 (回答什么——分析、评述、建议;有几问;运用什么知识——德育、教学、 教育心理学)

 第二步:分析材料(

 关键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根据材料筛选知识点)

 第三步:组织答案 总:总体评价 分:原理+分析材料 总:怎么做 2 2. . 作答策略

 材料分析题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材料,第二部分为针对材料提出的问题。材料的呈现,一般有两类,一类 为文字型,即大篇幅的文字叙述一件事情,比如 2018 年上半年材料分析第一题就是文字型的;另一类为图片表格型, 即给出一个圏片或者多个图片,通过图片帮助理解分析,比如 2018 年上半年材料分析第二题就是图片型的。借助 图片,可以进一步明确命题方向。

 材料分析题存在两种考查形式:问题明确类的材料分析题和问题模糊类的材料分析题。目前,在中学《教育知识 与能力》的历年考试中,这两类形式都出现过,但以问题明确类的材料分析题居多。以下将针对这两类形式的答题技 巧进行总结。

 1. 问题明确类的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 此类材料分析题问题呈现非常明显,需要注意的就是回忆理论,并跟材料相对应,寻找最匹配的理论。遇到的问 题主要是堆砌理论,与材料不符。作答此类题目时,需要认真分析材料,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可以将原理写在旁边, 与材料注意匹配,组

 织答案的过程中,紧密联系材料,务必保证每一句分析都必须源于材料本身。分条列点,标志 词明显,将最有把握的内容写在最前面。

 例:研究者设计了一个“两绳问题”的实验。在一个房间的天花板上悬挂两根相距较远的绳子, 被试无法同时抓住。这个房间里有一把椅子,一盒火柴、一把螺丝刀和一把钳子。要求被试把两根绳 子系住。

 问题解决的方法是:

 把钳子作为重物系在一根绳子上,使绳子形成单摆运动,当两根绳子靠得很 近时,抓住另外一根绳子,从而把两根绳子系起来。结果发现只有 39%的被试能在 10 分钟内解决这, 个冋题。大多数被试认为钳子只有剪断铁丝之类的功能,没有意识到还可以当做重物来用。

 问题:

 (1 1 )上述实验主要说明 哪种因素影响冋题的解决?该实验结果对教学工作有何启示? (2 2 )请指出冋题解决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题技巧】

 冋题明确提到影响冋题解决的因素,而且是哪种,所以,第一问其实就是从影响问 题解决因素中择一匹配材料。根据第二冋,也可以进一步明确第一冋问题所在。

 【参考答案】

 (1)材料主要体现了功能固着对冋题解决的影响。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 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 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通过发散思维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形 成自主思考的习惯,摆脱功能固着对冋题解决的影响。

 (2)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因素:

 ①问题的特征:

 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 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冋题时比较困难。

 ②迁移:

 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冋题的影响。

 ③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④原型启发:

 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 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⑤动机的强度:

 学习动机会影响问题解决。动机或高或低都 会阻碍问题解决,中等强度动机最后利于问题的解决。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 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2. 问题模糊类的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 此类材料分析题问题不明确,需要全面把握理论知识,明确各理论点出题方向,同时需要能快速将理论和给定材

 料相对应。如果实在不能确定,可以看看是否有第二问,会对理论点定位有所帮助。

 例:

 新学期伊始学校决定小张老师担任初一(1)班班主任,开学之初小张老师决定选拔班干部, 组建班委会。对学生们推荐的班干部人选,她认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如,有的学生虽组 织能力强,但学习成绩不太好,有的学生人际关系好,但她认为这个学生有点顽皮,她反复研究了全 班同学的资料,对每个学生的品德状况、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没有参考学 生的推荐意见,自己选了几个她心目中的好学生做班干部,指定了班长,几次活动之后,学生们对这 几个班干部,特别是班长,有很多意见,再后来索性不支持这几个班干部工作了。小张表师也意识到 自己选拔班干部的方法出了问题。

 请综合教育学知识,谈谈小张老师应该如何做好这项工作? 【答题技巧】

 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从哪个知识点答题,但结合小张身 ——老师;材料反映问题—— 班级管理问题。进而可以锁定问题: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尤其班干部选拔时存在哪些问题,应该 如何做。

 【参考答案】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 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因此,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班级 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当前张老师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如下:

 (1)张老师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在班干部选举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指定班长等。

 (2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针对当前班级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目前较为理想的解决策略是建立一种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 机制,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3 3. . 复习策略

 1.复习过程,进行材料分析、语言组织等练习活动;

 2.稳定心态,从题干出发,仔细分析题干到底是几问,都是什么; 3.回忆教材相关知识点,找准答题角度; 4.理清思路,依据一定的逻辑层次和顺序组织答案; 5.先在草稿纸上写答案提纲,整理表述及呈现顺序后,再落实到卷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