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北工商附小 王文明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不爱学习,非常懒惰,不做作业,皮很厚,没有上进心,没有自尊心和荣誉感。这样的学生是每个老师都感到头疼的。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找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他们不爱学习,懒惰,不求上进的原因,一部分是孩子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造成的,一部分是学生自己造成的。

  当我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第32条时,我明白了还有一种原因是老师造成的。他说:"无论是具有形象思维的儿童,还是具有分析思维的儿童,都会出现智力过程迟缓的想象。老师由于没有弄清这是怎么回事,常常做出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完全错误的,过早的结论。对一些思维过程显然迟缓的儿童所发生的误会是特别令人痛心的。他们思维的迟缓性引起了老师的不满。于是使得儿童精神不安,他们的思想好像也麻木了,终于弄得什么也接受不进。"回想起我以前的一些做法,我常常痛恨他们,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他们。这样使他们更加自卑,更加不想学习,他们听到的是老师和家长的责骂。

  根据以上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坏学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心病。他们的心里需要温暖,需要鼓励。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要好的愿望,都希望听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心病必须用心药来解。

  对于那些缺少爱的孩子,要用爱心来温暖他们的心。我们要处处关心他们,经常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情况。让他们得到爱的力量,激发他们去勤奋学习。对于那些智力迟缓的学生,我们要降低他们的学习要求,经常鼓励他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着大家的面尽量不批评孩子,要经常当着大家的面表扬他们。这些孩子心中的火花容易熄灭,我们经常说他们只有五分钟的热度,确实如此。我们要用水浇灭我们心中的怒火,而不能浇灭学生心中还冒着烟将要熄灭的火,我们要赶紧想办法再次点燃将要熄灭的火,我们要花很大的精力去观察每堆火的火势,并不断地给他们扇风加油,使它们烧得更旺。千万不能点燃了就不管他们了,他们会自然熄灭。当然,点火的方式很多,要找到每堆柴的易燃处——学生的闪光点。有的孩子体育很好,我们就从体育好的优点,引导他把体育上的拼搏精神用在学习上;有的孩子爱劳动,但是怕学习,我们就要表扬他,鼓励他劳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我们应该逐渐地提高他们的劳动要求,增加他们的劳动难度,提高他们的劳动效率。他们会发现劳动不是那么简单,不动脑是做不好事情的。再进一步引导他们要热爱学习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每个学生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闪光点,我们要从每件小事上发现它们,要用温暖的语言唤醒他们求知的欲望和信心。

  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这是一个艰难而又细心的工程,也是一个爱心工程,考验着教师的细心、耐心和恒心,你的细心、耐心和恒心超过了学生,你就战胜了他。请大家铭记: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点燃他们心中的火花,不断的扇风加油,这才是他们搞好学习的不竭动力。

  如何提高孩子注意力的思考

  北工商附小 张然

  提高孩子注意力这一问题是课堂教学中永恒的话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而且值得探讨的领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第29条建议,让我感触颇多。

  要想掌握儿童注意力,就需要先了解研究儿童的心理,了解他这一年龄段的思维特点。低年级的孩子,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更多的是无意注意,而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较短。

  无意注意它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例如大家都在听课,忽然有人铅笔盒掉地上了,同学们都不由自主的转过去看他,这就是无意注意。而有意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的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上努力的注意。例如一个孩子正在专心做家庭作业,听见客厅电视上正播放他感兴趣的动画片,他的注意力就会不由自主地转向动画片在播放的内容。这时还是无意注意,但是,他想到应该认真完成作业,经过一定的努力,仍旧把注意力集中到作业上,这就是有意注意,这是一种主动的服从于一定目的要求的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应用各种教具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这是无意注意。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对于新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这是有意注意。如果孩子们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全身心投入,逐步克服困难,这种学习的本身渐渐引起他的兴趣,他的注意力就自然而然地集中到学习上去了。这时有意注意,也就转变为无意注意了,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无意注意,这种无意注意,可以成为"有意后注意",这是在教学中对学生最需要培养的一种注意,也就是培养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任何工作和学习都要求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作用,因为只有有意注意,而没有直接兴趣的工作和学习是很吃力,难以持久的,同时任何工作和学习,都有它比较枯燥和单调的一面,而且常常有别的事物在干扰我们的注意,所以只有无意注意也是难以持久的。

  孩子们的思维就像是许多的小风筝,而注意力就是那一根根细长的线,老师们要想让这些思维的小风筝不要因为种种原因飞离,那就要小心地控制风筝线。这一片风筝一开始,还是熙熙攘攘的飘在我们的视野中,这时,如果起了一阵大风,就有可能有一小片风筝,挣断了风筝线,飞走了,又过一会儿,遇到一片树林,还有一小片风筝,可能就挂在树梢上了,也挣断了风筝线,孩子们思维的那根风筝线断了,他的注意力不集中了,那么我们讲给他听的,让他看的内容,他就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再也不看了,不听了,这就是思想开小差了。

  怎样才能把一群坐立不安的,好奇心很强的孩子吸引在自己的身旁呢?

  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就要形成,保持儿童有这样一种内心状态--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是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我们要动用智育的一整套手段来创造这种状态,要创造前面所说的情绪高涨的状态,单单依靠在上课采取某些特殊方式,比如选择恰当的直观教学,那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这种状态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取决于思维的素养和情感,取决于学生的见闻的广度等。那么我们要在孩子思维的土壤上投下一颗种子,等着它生根发芽,我们要在孩子的心中点燃星星之火,让星星之火燎原。这是对儿童思维施加的一种非常精细而微妙的作用。例如,上《9加几》时。可以提前给孩子们听了一首凑十歌,然后和孩子们一起拍手一起玩凑十游戏,最后再让孩子们口算两组口算题,第一组是9加几、8加几、7加几等于10,第二组是10加几等于十几的口算题。做了这三个活动准备之后,孩子们再学习9加几时脑中已有充分的知识准备,这些活动为孩子们学习9加几点燃了星星之火。这时再问9加2等于几,此时孩子们的星星之火点燃了思维,形成燎原之火。孩子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有的孩子用接着数的方法,绝大多数的孩子自然而然地提出了凑十法,而且孩子们能自主地运用凑十歌来说明计算过程:"把2分成1和1,9凑1合成10,10加1等于11".凑十的方法渗透水到渠成,这就是孩子们在前面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在解决新问题时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体验到解决问题的自豪感。

  学生们在前面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这时候好像又苏醒了,更新了他竭力向所提的新问题靠拢,学生不单是在听讲,而是在自己的意识中搜索某些事实和现象,对他们进行思考,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使学生意识里有一点思维的引火线,也就是在所讲的内容前应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知识经验,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这样做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把孩子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在学生身上,努力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否则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最乖巧的孩子,尽管他,想要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努力去理解和记忆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注意力,直观手段也是一种有力手段。但是在运用直观手段时,应事先考虑好怎样从直观的演示转到抽象的概念,考虑好何时从直观的演示转化为概念定律的讲解最为合适。

  (P83)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依然强调"阅读",通过阅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以此减轻学生因注意力长时间集中而带来的疲劳。 真正要在我们的课堂上采取何种方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情绪高涨、智力振奋,并且能体验到思考的成就感,我们还需不断钻研,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真正让学生学得踏实,学得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