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机制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建议

 保险机制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建议 [ 摘要]我国的绿色建筑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存在运行效果差、缺乏市场动力等问题。保险机制的引入有助于调动企业参与绿色建筑项目的积极性,并促进参与各方提高工作质量。在我国,保险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应用还处于实验阶段,本文对保险机制如何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分析,并为其应用和发展提出建议。

 [ 关键词]绿色建筑;保险机制;质量 1 研究背景 自我国 2012 年 4 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实施意见》以来,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在土地规划条件中明确了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重和等级,我国绿色建筑面积激增。而在我国绿色建筑面积逐年增多的同时,运行项目少、高星级项目少、绿色建筑运行效果达不到预期等问题逐渐显现。我国于 2014 年起实施的评价标准将绿色建筑的评价分为设计和运行两个阶段,设计标识的审核验收往往变成了对工程设计文件的验收,导致各参建单位放松对建筑技术应用及落实的监管和控制,使得绿色建筑停留在图纸上,运行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在 2019 年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以下简称“《新国标》”)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概念、推动建筑高质量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取消了之前“设计标识”的评价,仅在建筑通过“评价”,即建筑投入运行一年(相当于之前的“运行标识”)达标后颁发标识。在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指导思想下,如何确保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是当务之急。新国标陆续在各地全面实行,标准中增加了关于建筑类保险的得分要求,对保险机制在绿色建筑产业中的作用予以了肯定。新国标中涉及的保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为确保绿色建筑获得评价标识的“绿色建筑性能责任险”,保障建设方的投资安全,目前仅在北京有一例试点应用;另一种是用于解决建筑使用过程中遇到的结构、设备等问题的“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以下简称“IDI”),为建筑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

 2 绿色建筑现阶段问题分析 2.1 绿色建筑投资增大,融资难度提高 根据绿色建筑项目经验,绿色建筑星级越高,前期投入的建设成本越多。新国标实施后,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进一步提高,相比于传统建筑,一星级绿色建筑的实际增量成本在 20元/㎡左右,二星级绿色建筑的实际增量成本约为 50 元/㎡左右,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增量通常会超过 100 元/㎡。而融资始终是各类建设项目的一大难题,实施绿色建筑技术的增量成本提高了项目初期的投资,致使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

 2.2 投资回收期长,难以调动建设单位的积极性 对于公共建筑来说,绿色建筑的收益依靠在运营期节约能源消费,扣除通货膨胀等影响,增量成本的回收期在 3~10 年不等。对于居住建筑来说,投资成本的回收全部依靠出售房屋所得利润,商品房出售后,建筑的所有权易主,绿色建筑带来的能源节约收益不属于开发商,而在各地政府限价及市场约束下,实施绿色建筑技术而带来的额外收益十分有限,消费者对绿色建筑“节能、舒适”的卖点并不买账,绿色建筑的销售没有明显优势。绿色建筑的实施缺乏市场动力。

 2.3 绿色建筑市场欠规范,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当前绿色建筑市场上的各参与单位水平参差不齐,绿色建筑技术大多停留在图纸上,实际使用的技术的落地又缺少相应验收环节,导致绿色建筑运行效果不佳,绿色建筑技术的价值难以体现。对建筑运营者和使用者来说,增加新的设备和技术也意味增加后期运维过程中的工作量甚至是问题隐患。使绿色建筑成为仅为了满足规划要求而制作的高成本、低效果甚至无效果的空壳。综上所述,制约绿色建筑发展的问源于高投入成本是否能带来高品质建筑的不确定性。绿色建筑要高质量发展,除了依靠新国标的实行,还需要解决建设单位投资融资难和售后的问题。

 3 保险在绿色建筑发展中的作用 3.1 融资增信 融资困难是目前限制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绿色建筑具有开发周期长、工作量大和资金密集等特征。建设项目的融资存在投资回收期长、缺少连贯性政策、金融单位缺乏绿色建筑专业知识等问题。因此,购买保险可通过引入保险机制为开发商增信,降低融资成本。

 3.2 多方监管 不论是 IDI 还是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保险公司都需要通过权威的第三方机构对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等过程进行监控。保险公司与委托的第三方机构独立于工程建设各阶段的产业链之外,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对项目实施监管,从而推动绿色建筑产业从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多阶段风险防控,确保建筑质量。

 3.3 促进销售 在建设项目设计、施工、验收及交付阶段,绿色建筑性能责任险可保障建筑达到相应等级的绿色建筑标准要求,保单可作为绿色建筑运行效果的保障;在建筑的使用阶段,IDI 使得保险公司成为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责任主体,负责建筑的维护及修缮。建设方可出示保单作为绿色建筑“维修保障”的证明,增强绿色建筑在销售市场上的竞争力。

 3.4 保费激励机制 根据实践经验,保险公司首先会根据面积核定基准保险费后,参考各参与单位的资质、建筑用途、投保人/被保险人历史损失经验衡量其风险水平,确定相应系数,最后相乘来确定最终的保险费。除去投保产生的第三方监管外,参建各方也能自觉提高工程质量,避免出险索赔,抬高保费,增强行业竞争力。秉持发挥绿色建筑运营保险“奖优罚劣”的原则,确定费率调整方案,对改善绿色建筑运营效果发挥积极作用。

 4 对绿色建筑引入保险机制的建议 绿色建筑作为绿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多方合作,挖掘其市场动力外,还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帮助。具体建议如下:一是建议将高星级绿建项目验收达标后的现金奖励改为项目初期凭绿色建筑性能责任险保单作为绿建达标的“保证书”,将奖励资金用于前期贷款的贴息,降低开发商在资金方面的压力。二是建议将 IDI 和绿色建筑性能责任险保单列为政保合作类的保险产品,由政府对此类险种进行推荐并核定保险公司聘请的第三方机构是否具备足够的资质,督促保险机构不断完善绿色建筑风控服务的标准和流程,履行好隐患排查和风险提示的职责。三是建议全面推行以 IDI 取代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的政策,避免在工程保修期内保险公司和施工单位推诿责任。政府部门应对临近保险期限发生的报损和修复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查,以防保险公司在脱离责任主体职位之际对修复工作草草了事,确保修复工作的质量。四是建议未来为绿色建筑量身定做更多金融类产品,如职业责任险,并延长产品的有效期限。通过保险精准支持绿色建筑发展,推进建立市场信用体系,提高建筑行业生态环境。

 5 总结 保险作为金融手段中的一种,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能够满足相关各方对于绿色建筑性能落地的需求,引导和激励提升项目建设各个阶段责任单位提高工作质量。长期来看,还可通过对出险记录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工序节点进行更加严格的管控,为相关技术标准修订提供参考,有利于提高建筑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保险机制的引入可以推动绿色建筑项目的商业运作,促进市场良性竞争,最终起到提升绿色建筑质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