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1

 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14 篇

  【篇一】

 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深了理解与掌握,坚定了我对初心使命的坚守与担当,找准了职责定位,理清了工作思路,提振了工作信心。

 (一)坚定了对党绝对忠诚、对总书记绝对拥护的政治自信。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重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党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这更加坚定了我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领袖的绝对拥护。

 (二)强化站位意识,坚持“做在前列”,坚定不移提升工作能力。一是不断提升政治定力。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锤炼政治品格的重大实践,始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二是不断提高能力水平。始终坚持用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工作开展,紧扣工作大局,紧贴领导工作思路,突出“服务”中心职能,明确工作重点,压实工作责任,不断提升做好各项工作的能力。

 (三)强化责任担当。

 坚定勇于创新履职尽责的勇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我将始终秉持积极主动、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履行好工作职责,全力兑现各项工作

 目标。把“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落到行动中,把岗位责任和作业标准落实到工作中,发挥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确保教学质量以及学校安全工作质量做出努力和贡献。

 【篇二】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斗争、能斗争、会斗争,是新时代干部的一项重要本领。抓好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广大党员干部就应在实践中不断涵养敢于斗争的政治本色、锤炼敢于斗争的风骨,在敢斗争、愿斗争、善斗争中成长,永葆共产党人的风骨、气节、操守、胆魄。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底色。从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到激情燃烧的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无数共产党人顽强拼搏、勇敢战斗,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和斗志,谱写了一曲曲气吞山河的壮歌。新时代新征程,前行的路上挑战与机遇并存,风险与矛盾同在,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锻造斗争的品格,赓续斗争的精神,提升斗争的本领。但不容忽视的是,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少数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和重大问题面前立场还不够坚定,存在着斗争精神不足、斗争本领不强的问题。有的面对困难和问题时不敢斗争,存在着“软骨病”;有的面对矛盾和问题时不愿斗争,缺乏“敢接烫山芋”的胆魄;有的面对矛盾和困难时不会斗争,解决难题的本领和办法不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涵养斗争的精神、提升斗争本领,在斗争磨砺中强本领、升能力、硬肩膀,在能斗争、敢斗争、善斗争中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本色。

 强化政治历练,厚培斗争意志。政治定力、政治头脑,是党员干部应对风险、战胜风浪的“定海神针”。要强化党章、党史、党规等党的理论学习,带着真情学、融入实践学、结合实际学,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涵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不竭动力,夯实敢斗争、愿斗争的思想根基。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党性锻炼中传承“红色基因”,拧紧思想“总开关”,在学习中把握斗争的方向、立场和原则。

 强化实践锻炼,提升斗争本领。斗争不是喊喊口号,而是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要把斗争精神体现在勇于担当中,做到带头讲政治、顾大局,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在大是大非面前亮剑,敢于在危机困难面前挺身而出,敢于和歪风邪气作坚决斗争,用担当成就事业。要把斗争精神体现在改革创新上,善于打破传统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禁锢,创新思维理念、创新思路方法、创新实践路径,在敢于斗争中勇闯新路、开辟新境。要把斗争精神体现在实干苦干迎难而上中,坚持到基层一线、矛盾现场去加强斗争磨练,敢于面对矛盾和问题,乐于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挑战为机遇,积极在火热实践中掌握斗争本领、增强斗争能力,在服务群众、推动改革发展中善作为、有作为。

 强化作风锤炼,永葆斗争本色。精雕细琢方为器,千锤百炼始成钢。党员干部要成为能征善战的“勇士”,成为推动时代发展和进步的“斗争先锋”,就必须在实践中强化作风锤炼。要大事讲原则,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侵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面前敢于“唱黑脸”、持正义,在日常小事和生活细节上重品德、树形象。始终保持对党纪国法的敬畏,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

 害,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自觉抵御歪风与邪气,坚持踏踏实实做事,规规矩矩做人,在自我革命中改造提升思想境界,在斗争中历练成长,保持共产党人的风骨、气节、操守、胆魄,在“我将无我”的斗争境界中成就事业,成就“大我”。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更有信心、更有“斗”志。广大党员干部就要自觉在伟大实践中涵养敢于斗争的政治本色,在新时代长征路上“斗”出新气象,“争”出新未来。

 【篇三】

 在国家制度体系中,根本制度是最重要、最稳定、最前置的一项制度,是所有制度的“根”与“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是“中国之治”得以创造奇迹的“密码”所在。要始终确保国家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就必须坚定守牢“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首位优势,在健全和完善“根本制度”的基础上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然而,越是基本宏观的顶层设计,越是容易被抽象化;而越是容易被抽象的目标任务,却越需要通过构建一个个具体的制度举措来达成。只有在制度化建设中,将党的领导内嵌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方方面面,延伸到社会治理领域的角角落落,真正把“党领导一切”的全面性、普遍性与“经济社会生活”的现实性、复杂性有机融合,才能凝聚出贯穿始终、集中统一的强大力量。

 要建立检验忠诚的具体机制,使党的领导更可信。当前,一些领域之所以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党的领导和党的组织虚化、弱化、边缘化的现象,非常重要的原因便在于有党员领导干部抛却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丧失了为党和国家事业奋斗终身的斗志。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就是要通过制度的“硬手段”让理想信念这个“软指标”具体起来、规范起来,使每名党员都能经常性地“照照境、洗洗澡、治治病”,使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大熔炉中的“炭火”烧得更旺更久,使“两个维护”的看齐意识、核心意识在党员队伍中树得更牢更坚,从而确保“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嘴边的一句空话,而真正转化为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自觉行动。

 要健全考验本领的具体机制,使党的领导更可靠。打铁还需自身硬。把党的全面领导制度落到实处,离不开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宏大干部队伍。如果我们的“关键少数”,自己对新时代新形势都一知半解,面对大风大浪缺乏主见,面对矛盾顽疾没有主意,面对风险挑战缺乏判断,又谈何带领其他党内同志一起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谈何号召其他人民群众共同攻坚克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对每个具体的干部而言,就是要着力克服本领恐慌、补齐能力短板,以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紧迫感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实践。通过重大政治斗争的不断磨砺和急难险重岗位的反复摔打,增强自身维护党的全面领导的能力和水平,做一名合格的制度执行人。

 要完善校验作风的具体机制,使党的领导更可续。作为永葆党纯洁性、先进性的一把“利剑”,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任务自提出以来,便为振党风、聚民心、树形象发挥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关键作用。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而言,作风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保障机制,更是我们党保持全面领导地位的力量之源。在新的

 时代条件下,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和执政条件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无时无刻不在敲打着我们的神经,“黑天鹅”和“灰犀牛”随时可能在我们发展的道路中猛然出现。党的建设还远远没有到高枕无忧的时候,全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一直在路上。只有不断扎紧制度藩篱,巩固和发展好从严治党的各项机制,才能进一步强化党的全面领导的有效性和长期性,促进国家治理迈上新台阶。

 【篇四】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强调,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既要有落实全会《决定》的信心和决心,也需注重实践锻炼,练就执行制度的“金刚钻”,不断提高执行制度的能力水平。

 提高执行制度的政治定力。对党员干部来说,政治上的要求是第一位的要求。党员干部应自觉站在不断巩固党的长期执政的高度认识、理解、落实全会《决定》,在工作中,杜绝作选择、搞变通、打折扣,在思想上行动上都要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在增强政治自觉的同时,党员干部还应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加强对全会《决定》的学习研读,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深度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把握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从而增强对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深度理解和高度认同,通过思想上的理解和认同不断增强执行制度的政治定力。

 培养制度先行的思维习惯。思维习惯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有较大影响的思维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所以党员干部应树立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全局性思维,把自身执行制度的定力和行动看作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一部分,培养制度先行的思维习惯,培养自身对制度的敬畏之心和坚定之心,养成时刻把制度挺在前面的思维习惯,善于从制度上思考问题、谋划工作,促进形成思维方式深植心中脑中,从而形成人人敬畏制度、人人维护制度、人人落实制度的良好局面,形成全体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

 锻炼落实和维护制度的能力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党员干部仅有执行维护制度的愿望远远不够,还必须要具有执行制度的能力本领。增强能力本领离不开实践锻炼。党员干部要有自觉接受重大斗争锻炼考验的意识,主动迎难而上,积极担当作为,把工作中的每一个难题都当做考验锻炼,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和本领,在本职岗位中自觉增强学习、政治领导、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依法执政、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等各方面的实际本领,积极探索在制度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的工作方法,旗帜鲜明地与破坏、否定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言行作斗争,努力做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坚定维护者和有力执行者。

 如果把党组织比喻为一个肌体,每名党员干部就如同肌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党员干部要看到自身肩负的职责,自觉担负起重担和使命,练就思想和行动的“金刚钻”,用实际行动作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忠实尊崇者、坚定维护者和有力执行者。

 【篇五】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系统勾勒了“中国之治”的成就、优势、经验和前景,准确回答了一系列原则性、方向性、制度性问题,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人民特盼”,足以为当前的世界治理提供可资借鉴的“金钥匙”“活样板”。

 紧扣“国情”,划好“重点”。立足国情谈治理,既不能“张口子曰,闭口诗云”,更不能“言必称希腊,眼必看西方”。面对国内外波谲云诡的复杂局面,党中央之所以能带领人民推动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开辟历史性伟业,首要的就是能始终紧扣国情这个最大的“基点”,牢牢扎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壮大,保持“任尔东西南北”“我自岿然不动”的战略定力,坚持以我为主、创新转化,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正如,当前我们很多地方探索的村(社区)网格化治理,就没有盲目照搬其他国家以某一面积为单位“机械地”分割网格,而是充分考虑到本地村落布局、人口流动、行政单元等实际因素,充分调动乡贤、乡风等“乡土资源”,或“一村多网格”,或“多村一网格”,让网格真正“活”起来,以更好地凝聚社会力量、完善公共服务、提升治理效能。

 紧贴“民情”,摸清“痛点”。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人民立场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当前,社会治理领域越来越受到来自科技、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全球化等方面的耦合作用,需要防范化解的重大风险日益显现出高度的复合系统性。然而,情况越是复杂,越要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把“民情”视为“指挥棒”,把“民心”视为“定盘星”,把“民意”视为“试金石”,除

 痛点、疏堵点、克难点、出亮点。无论是“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乡呼县应、上下联动”,还是“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等“1 号改革课题”,都是旨在通过赋权、下沉、增效,畅通民意反馈渠道,回应人民关切,创新基层治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事实证明,只有紧紧与人民群众一道顺天应地、战天斗地、改天换地,才能化繁为简、变中求稳,收获“中国之治”的感天动地、欢天喜地、经天纬地。

 紧盯“技情”,巧借“亮点”。随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开启“中国之治”的新序幕,未来社会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必将获得重大发展。如何发挥技术“亮点”,让治理改革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就成了落实本次全会精神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互联网思维,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例如,区块链技术正逐渐成为全球发展的战略新引擎,我们既要通过顶层设计避免科技创新带来的社会风险,更要学会“巧借”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的东风,强化基础领域研究,占据创新制高点,用好区块链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大力发展“区块链+”民生、城市、政务,将新兴的技术手段与现代治理方式融合绑定,形成社会治理“闭环”,以“治理科技”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篇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近日,陈希同志在《求是》杂志发表了题为《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文章,从具体意义、本质要求、执行机制等多方面,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关于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工作制度,进行了深刻解读,为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明晰了思路、提供了途径。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国之大计,需要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协同推进,从政治制度、党员思想建设、学习教育等各方面共同发力,练好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基”“本”“功”,确保效能最大化,切实推动制度落实落地。

 有法可依,夯实国家政策制度之“基”。健全政治制度、确保政策“落座”,是贯彻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第一扇大门,也是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的必要条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及时将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法律法规。在重要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党的全面领导的法律地位,党的领导相关工作、党的组织建设、党组织活动的法律法规保障。自始至终,“党的领导”始终贯穿各项重要决策部署。去年,北京市创新推出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为广大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党的“血液”不仅要在“主动脉”中留痕,更要散布在“细枝末节”,在基层治理、精细治理间充分汲取红色“养分”,发挥宣传、统战、政法、监察等各项职能,确保全党各级单位、社会各项组织协同管理、有序运行。

 淬炼意志,守护新时代追梦者之“本”。党的“光热”能发挥多少,关键在于党员干部的思想意志与素质。如今,新一代的年轻干部已逐渐成为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要想发挥党的全面领导作用,政治素质是关键。而作为新时代的追梦者,如何传承党员之“本”,做一名“性价比高”的优秀党员干部,是我们学习成长当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对此,各级党组织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温党的艰苦岁月,锻炼党员坚强意志,牢固树立新时代下的历史责任感;同时,党组织在进行青年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等过程中,必须将“政治素养”作为考量的首要条件,并在一线锤炼青年干部,拔高干部政治站位,强化

 干部思想意志,提升干部工作能力,发扬干部斗争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在艰苦奋斗当中稳固思想根基,做党员精神的“传承者”,坚决杜绝“洁洁良同款”的政治立场“双面人”。

 孜孜以求,做足党员教育管理之“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定充满选择与挑战。但“强”人先“强”己,作为党与群众间的“粘合剂”,我们必须怀着“追赶时代”的进取意识参与到这场“长征”当中,以理论武器作“引擎”,以政治思想为“指针”,才能在重要决策中选对路、走好路,提升群众“信誉度”,让群众向党组织紧密靠拢。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开展了整党、“三讲”教育、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并制定出台《2019-2023 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推动党员教育管理常态化。各级党组织要在干部培训上“用心”“用情”“用力”,将“多元化”和“多选择”融入进去,提高干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青年干部要重视理论武装,深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与最初使命,真正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共鸣,做到鉴往知来,与时俱进,同时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在进步里不断实践,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篇七】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加强和改进领导方式

 和执政方式,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各级党组织必须准确把握的关键和根本。

 我们党执政根基的巩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基层和谐稳定局面的实现,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总揽全局”的全局不仅是中央层面的战略问题,任何一个基层党组织也有其全局性问题,需要各基层党组织进一步提升组织力,充分发挥好政治引领功能,把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广大党员组织起来,既发挥核心作用,又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进而不断增强社会渗透力和动员力,让党的影响遍及各个领域,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唤醒基层党组织“总揽全局”的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唤醒“总揽全局”的意识是做到“总揽全局”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总揽全局”意识淡化、淡薄是很多基层党组织的共性问题,单枪匹马、孤军作战的现象始终存在。对于基层党组织来说,首先是思维要“打得开”,能够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本位主义,摒弃求稳怕乱的保守思维,凡事都能从大局上看一看,多算全局账、长远账,以系统、整体的视角通盘考虑和开展工作。要打破就党建抓党建、封闭运行的“自我循环”,以大视角、大格局,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去思考和布局,当做到对“大局了然于胸、对大势洞幽烛微”时,“总揽全局”便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

 提升基层党组织“总揽全局”的能力。“总揽全局”的执政本领需要长期的培养。在源头上来说,需要从政治本领抓起,引导基层党组织履行好党章赋予的全部职责,站稳政治立场,严把政治方向,增强政治定力,强化政治引领,确保各项工作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要善于引导基层党组织发挥好密切联系群众优势,督促其做好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群众工作本领,力

 争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引导发挥好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将各个区域、各条战线、各个单位的党员群众有效组织起来,在党的领导下步调一致、统一行动。在强化党的领导的同时,健全完善群众自治机制、民主协商机制、群团带动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等,以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机制确保党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

 塑造基层党组织“总揽全局”的形象。基层党组织良好的形象和威信的树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上级党组织的帮忙和支持。廖俊波曾经说过,“盈利的项目,村民去做;不盈利的项目,县里面和镇里面做。”帮助基层党组织树立形象和威信亦是如此,能够尽可能将党的利民惠民政策尽可能交给基层党组织去落实,实现“好事”让给基层去做,“好人”让给基层去当,基层党组织的“功劳”越多,形象自然越来越好,各领域、各团体自然也更愿意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同时,要积极跟进帮助基层党组织解决问题和困难,在工作开展遇到“瓶颈”时,能够及时帮忙想办法、提对策,及时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让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确保基层党组织能够心无旁骛对辖区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实行全面有效的领导。

  【篇八】

 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 70 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坚定制度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开辟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境界。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我们要切实增强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贯彻落实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作为一名党员,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

 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将建设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并领导中国人民在不断的斗争和实践中,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新形势下,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也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要想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对统计系统的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上来,紧密结合统计工作实际抓好全会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一是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作为统计系统理论学习的

 重要内容,不断加深对全会精神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切实提高破解统计突出问题、推动统计改革发展的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统计体制机制。三是提高统计法制意识,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四是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步伐,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更好反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篇九】

 日前,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形成长效机制,坚持不懈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作为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坚守入党时面对党旗宣誓的最初誓言,就是要一如既往,百炼成钢,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无怨无悔地执着。

 一心一意,红心向党,对党无限忠诚。“衡量干部是否有理想信念,关键看是否对党忠诚。”“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忠诚,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品格,是每个党员入党宣誓时的庄严承诺。无论在何时何地,党员干部都要始终把对党忠诚摆在首位,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做到对党忠诚,信仰力、价值观、方向感保持不偏不倚。“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政治忠诚、思想忠诚、行动忠诚,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成为党性的捍卫者、成为铁心向党的引导员。坚持一颗红心对党忠诚,在利益诱惑面前把持住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得失,铭记在党旗前庄严的宣誓,做到为民用权不谋私、金钱美色莫贪恋、亲情面前是非明。

 真心真意,尽心为民,对人民无比热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产党人的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尚书》里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都是民本思想。党员干部要实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拉近领导与群众的距离,就不能做“以官压人”的事情,克制住“官本位”思想,摒弃“以官为本”“官贵民贱”观念,摆正主仆位置,强化公仆意识,切实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民生问题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办在手上。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员干部要自觉拜师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以“我将无我”的大境界,实现“不负人民”的大作为。

 全心全意,实心工作,对事业无私奉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坚守“三严三实”,拧紧“总开关”,做到心中“四有”,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追求之路需要奋斗,奋斗之途难免曲折。“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作为党的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必须具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魄力,面对前进道路上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力,迎难而上,破解难题,积极投身到千帆竞发的时代洪流;追求无私奉献的人生境界,面对歪风邪气牢守底线,抛开个人私利,保持良好的作风和实干精神,恪尽职守、扎实肯干、勇于拼搏、忘我工作;牢固树立在其位谋其政、勇挑重任的意识,主动承担重担子,肩负起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应对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风险考验,在新时代创造不凡的工作业绩。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曾经党旗下的铮铮誓言还在耳边回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将“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勇担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

 入到工作日常、生活日常、行为日常,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星火热量。

 【篇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推动全党遵守党章,恪守党的性质和宗旨,使我们党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这一制度好比为初心和使命织就了一件牢固的“铠甲”,帮助党员干部更好地呵护初心、守护使命。

 制度的“铠甲”为党的建设奠定基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牢记初心和使命,是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忘记这个初心和使命,党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就会失去人民、失去未来”。全体党员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中认识到,只有牢记初心使命,我们党才能有稳固的执政根基,才能得到人民拥护。

 制度的“铠甲”为党员干部凝神聚气。98 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初心和使命的感召下,带领全党和各族人民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新时代新征程,当前,各项任务更加繁重,党员干部更需要从初心和使命中汲取砥砺奋进的蓬勃动力,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担当负责,以夙兴夜寐、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面对、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制度的“铠甲”为干部教育培育提供保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达到了其总目标,取得了党中央和人民群众的认可,但也应该看到,这次主题教育只是对践行初心和使命的一次大检视、加强党的理论武装的一次再深化、增强党的自我革命的一次再动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必须形成常态,实现新时代干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为初心和使命穿上制度的“铠甲”,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一是要坚持理想信念铸魂。持之以恒加强理论武装,不断健全党委(组)中心组学习、基层党组织集中学习、干部教育培训、党员干部自学等各项制度,切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及长期的政治任务,引导党员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学习中深化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认识,把它们作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重要武器和行动指南。二是坚持机制制度“塑形”。要巩固和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健全查改问题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内组织生活等制度,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三是坚持群众“阅卷”。制度如何建,要邀请群众来当参谋,制度建得好不好,要请群众来“阅卷”,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建立中,我们要始终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确保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意愿。

 【篇十一】

 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凸显了初心使命对于党治国理政、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作用。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行程”已经过去大半,各单位陆续召开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会、调研成果交流会,集中谈问题、提对策、抓整改,一批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解决,体现了主题教

 育的成效。党员干部要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课题,打磨自己、推动工作,圆满实现主题教育的各项目标任务。

 面对难题靠前“磨”。“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中坚、是人民的公仆,要自觉为党分忧、为民尽责。面对改革发展难题和社会治理痛点难点,党员干部每担当一分,人民群众就满意一分。为了这份满意,党员干部要勇于实践、敢于斗争、勇挑重担,靠前行动、走在前列,争做风雨中的“劲草”,担起该担当的责任。为了这份责任,我们要通过主题教育实现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等目标,积极投身于事业中、冲锋在第一线、奉献在最基层,以实践检验真理,用拼搏锤炼意志,“磨”出英雄胆,“练”好真本事,立起共产党人初心不改、使命在肩的鲜红旗帜。

 深入调研耐心“磨”。“磨刀不误砍柴工”,主题教育明确了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的基本要求,讲的就是要有充分的准备,要静下心来学习、沉到一线调研、下足功夫检视,然后拿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把“抓落实”真正落到实处。越是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越不能犯“急躁病”;越是要啃“硬骨头”,越要学会“磨刀”,通过学习、调研、检视,把情况吃透、把问题找准、把方法找对、把举措找实,为整改落实、解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准备充分、举措得力,方能成竹在胸、事半功倍。任何急功近利、浮于表面、形式主义的做法,都与主题教育的初衷相违背。

 执行有力高效“磨”。尽管主题教育没有划分阶段、设定环节,但这并不等于可以放松要求、降低标准,搞“磨洋工”式的“坐等”结束。从“注重健全制度、把主题教育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制度形式运用好、坚持好”到“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无不体现出好的制度对于推进国家治理、基层社会

 治理的重大意义。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主题教育应该是一次展现制度张力、执行制度有力的生动实践。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高效率、高质量地做了大量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的工作。接下来,还要防止“审美疲劳”,力戒“庸懒散奢”,及时梳理总结,提高工作效率,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确保主题教育质量,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积累宝贵经验。

 【篇十二】

 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集中体现了中国制度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强调,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总书记的这番话道出我们国家的性质,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遵循。

 众所周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公报全文中,“人民”二字一共出现 52 次,直抵人心,激发共鸣。充分体现中国制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保障人民权利、代表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的制度。由此不难理解,中国之治为何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且,无数事实证明,“中国之治”能够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拥有更多、更直

 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171 元增加到 2.8 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 7.4 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 94.4 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壮丽篇章。此外,在“中国之治”的政治保证下,多项巨大成就不断涌现。一是人均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二是中国整体的城市化进程得到发展;三是中国一跃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充分证明了中国治理体制的高效和成功。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释放了“中国之治”的最强信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只要我们向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迈进,中国之治”定会点燃近十四亿人民群众的幸福火焰!

 【篇十三】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可见“人民”在共产党人心中的份量。

 民生保障没有终点。“中国之治”下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举措。当前,脱贫攻

 坚已进入冲刺阶段,乡村振兴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农民生活富足了,解决了温饱等最基础的需求,随之而来的就是精神需求,必然要求乡村全面振兴。而乡村的全面振兴,可以让脱贫攻坚从输血变造血,确保脱贫不再返贫。

 万丈高楼平地起,“中国之治”让乡村基础更牢。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脱贫攻坚,都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打牢基础是关键。《决定》指出,“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农村基础建设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产生活,是发展中突出的短板,它包括通村道路、安全饮水、排水排染、人居环境、扶贫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文化、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村党支部班子、党群服务中心、民主科学决策等基层党建。要夯实这些基础,就要把眼光放长远,建立农村发展长效机制,调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解决脱贫后农村的发展问题,达到乡村全面振兴。

 唯有源头活水来,“中国之治”让乡村产业更强。产业是乡村经济的基础,产业兴旺决定着乡村振兴的质量,脱贫攻坚同样需要产业支撑。《决定》指出,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想方设法引进人才、解放农村生产力,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合理配置二三产业比重,形成产业链,让农村资源配置最优化,让乡村产业长期持续创收,让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千里莺啼绿映江,“中国之治”让乡村环境更美。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农村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脱贫攻坚

 不能只脱物质上的“贫”,更要关注精神追求。《决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无论是打牢基础还是做强产业,所有的建设都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建立长效机制、组建专业队伍、增强农民环保意识,确保搞好农村人居环境,还农村碧水蓝天,鸟语花香,真正让人民群众和脱贫农民在乡村生态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国之治,最终在于治国安邦,国家太平、人民安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实现乡村振兴从而解决“三农”问题,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有获得感、有安全感。

 【篇十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核心议题是制度建设,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借用中国古代的一个概念,制度是“体”,但这个“体”是“一体多面”,制度建设更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存在。制度不仅是顶层设计,更应构筑好基层制度“多面体”,全面提升基层治理工作。

 把握基层制度平衡性,牢筑“多面体”底座。平衡性是一切社会系统的普遍属性。任何改革和制度创新都面临着如何把握好平衡性这样一个问题,都要求有良好的规制把握感。当前基层工作依然还是复杂多变,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只有不断加快加强制度的灵活化、规范化,控制好基层制度的平衡性,才会更方便地将工作落实到位,搭实基层治理的基石。在强化基层主体责任的同时,

 拓展社会组织发展空间,保证其有能力更迅速、更有效地处理基层社会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补齐在基层治理方面的短板。

 增强基层制度紧密性,注入“多面体”粘合剂。基层制度涵盖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既面广量大,又细微琐碎,而与之相对应的制度建设还存在明显不适应的地方。基层制度在设计中,不仅在于涵盖各业务环节,更在于形成相互支持、有机融合的动态制度体系;在实践中,应避免孤立的“单打一”,而要打协同的“组合拳”,增强各项制度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加强基层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群众的协同和互动,通盘考虑、整体谋划,既重视基本的法规制度建设,又要重视具体的实施细则,使各项制度彼此衔接、相互联系,真正发挥基层制度的整体合力。

 强化基层制度执行力,提供“多面体”引擎器。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如果不忘初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落实每项工作是基层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最基础也是惠民最关键的一步。在具体工作中,建立健全实实在在的工作制度,把工作分解到各个部门、明确到岗、落到实处才不会走马观花,才会稳扎稳打。基层工作的落实,体现的是制度的执行力,提倡的“最多跑一次”,加快了机关效能建设,以及网格化的推行更是点对点的方便了基层工作人员与群众的联系,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加强基层制度监督力,编制“多面体”防护网。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是维护制度权威的重要举措。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的制度安排,才能使制度有依据、有标准,有所遵从。基层制度中明确规定相关工作要求和标准,并对工作是否达标制定了详细、

 科学、操作性强的监督措施,通过督促措施形成上级抓下级、层层抓落实的监督机制,带动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