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孤独的生活中开出一朵花来心得体会

  在孤独的生活中开出一朵花来心得体会

  诗人北岛曾经在一组诗中把生活描述成一张网。一个字,简洁明了,却复杂多变,又符合现实。

  20XX年秋天,我随父亲来到xx读小学三年级。由于距离学校较远,每天需要骑单车上下学。

  说实话,那一段路不太好走;有时悠哉悠哉地骑;有时伴着风雨一路狂奔;有时和晚霞比谁跑得快;有时一头撞在树上也全然不知。虽然偶有同学作伴、谈天说地的,但时间里的欢颜笑语不过是季节里开出的果实,终究要被风吹落被岁月腐蚀。

  一个人的路,只能自己走,旁人只能旁观。

  三年后,小学毕业,我又回到了老家开始了初高中寄宿生活。

  像所有坠入爱河的人一样,分离似乎早有定数。她的出现,让我第一次知道了恋爱和孤独的滋味,那是一种淡淡的忧伤。

  傍晚下课,总是冲到她的教室,静静的看着她。那时候青春年少,没有那么多的心思,只要“相看两不厌”,那就是最美好的。两个人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这意味着分别就在下一刻;广播声缓缓升起,那是思念的开始。她回家,我回宿舍。初中的寄宿生活,总是千篇一律,基本都是上课下课吃饭洗澡睡觉。有情人自有他们的乐趣。

  当然,矛盾也随着时间在不断积累爆发,每一次争吵,对孤独的感觉就加深一次。有时变得魂不守舍,上课六神无主;有时只想一个人静静待着,倾听夜晚的呼吸。比如,草丛中蛙叫蝉鸣;比如树枝上碎语的飞鸟;比如,窗外呼号不停的风风雨雨……

  真正的孤独,在大学里发迹。

  那时面对离异的爱情和不得志的感伤,心中一直有股闷气挥之不去。我不喜欢把悲伤写在脸上,也不愿去他人诉说,全凭天生的积极配合,日子勉强还算过得去。那时候并不懂得这是孤独,只是时常怀念以前三五成群的快乐时光。

  后来,运动成了对抗孤独的一堵墙,只有在多巴胺的刺激下,才好过一点。尽管朋友不远,同学尽数在旁,但那种孤独得只剩下自己的影子的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知道,我必须面对孤独,并战胜孤独。

  于是,去图书馆看书,去运动场锻炼,绕着学校散步思考……一切能消磨时间的事情,屡试不爽,孤独的滋味也似乎有所好转。

  再后来,到了爱情最后的关头,我成了孤独本身。面对离去的恋人,悲伤如雨水,下了一整个春秋,度日如年。白昼和黑夜,似乎没有区别。爱情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守夜人只能乘风归去。那时候的自己判若两人,一面积极向上;一面郁郁寡欢;内心的想法连自己也无法窥探,真如一具没有生气的皮囊。

  诗人木心说,“时间不是药,药在时间里”,这句话似乎有道理。但一个人真正的偏见和执着,除了自己,谁又知道呢?

  面对这样的处境,精神上的胜利,至关重要。于是夜以继日地阅读,成了对抗孤独的第二堵墙。为了不断消磨内心的孤独、恐惧、悲伤等所有负面情绪,我开始不停地看书写诗,似乎文字的出现,让内心的自己有了回旋的余地。两年后,我才明白,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爱情里的孤独就像身体里寄生虫,是去不掉的;只能与之共生死。

  XX年的夏天,没有回家,而选择了去做暑假工,和餐饮有关。在外面租了房子,一个月500人民币,包水费,电费自理。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有空调有电视,厕所与冲凉房共用,基本条件满足。

  那时候第一次感觉到生活的孤独。

  因为我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家人朋友去外面自己生活,所以想体验一下。每天忙完店里的工作,就一个人骑车回租房,但面对一个人的房间和不会说话的墙壁,孤独的影子闭上双眼就能看见。在租房附近,有一个小型运动场所,那是我唯一释放孤独的地方。运动,永远有积极的一面。久而久之,这样的生活似乎有了规律。后来,曾经的舍友,来和我共住了一周,孤独的味道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2021年夏天,也没有回家。

  在朋友的介绍下,找到了一份实习工作,包吃包住,坐办公室,朝九晚五,简单平淡。没有太多的期待,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公司宿舍距离公司,十几分钟的路程,早上八点有大巴接送,但我就报道的那天坐过一次。此后每一天,我都走路去,走路回,陌生的路,渐渐变得熟悉。

  在一次部门总工请吃饭的时候,我了解到公司有小型健身场所,有一个羽毛球场地,两张乒乓球桌,两张台球桌,还有瑜伽室,哑铃等等设施,对我来说,简直是锦上添花。就这样,生活慢慢有了自己的节奏,我也有了自己的节奏。

  虽然我还是一个人在路上,但是孤独似乎有个和解的秘方。

  在写这篇文章前一个晚上,想了很久,关于故事的挑选,关于语言的组织,关于情绪的表达……在这为数不多的散文随笔里,水平有限,时间不足,匆忙完成了这次关于孤独的一下想法。

  前段时间,问了还有这么些个问题:

  你孤独吗?

  你有多孤独

  你害怕孤独吗?

  她没有回答我的疑问。所以,算是自问自答一份卷子吧。

  生活之事,事无巨细,到处都有孤独的影子;让我们背靠生命之光,在孤独的生活中开出一朵花来。